1.後漢書.黨錮列傳從李膺字元禮的文言文翻譯李膺字符禮,是潁川襄城人。
李膺性情高傲,沒有什麽交際往來的人。最初被舉薦為孝廉,調任青州刺史。
又被征召,再調任漁陽太守。不久轉調為蜀郡太守,因為母親年老請求不會赴任,被轉調監領烏桓校尉。
鮮卑屢次進犯邊塞,李膺常常親身參加戰鬥,每每打退敵人,敵人十分懼怕。李膺因公事被免去官職,回到綸氏居住,教授弟子常達到上千人。
南陽的攀陵請求做他的門徒,李膺推辭不接納。攀陵後來憑著阿諛攀附宦官,官位達到太尉,成為有節操的人感到羞恥的事情。
茍爽曾經來拜見李膺,借機替李膺駕了車,回去以後,高興地說:“今天才能夠為李先生駕上車呀。”李膺被人仰慕就像這樣。
永壽二年,鮮卑侵擾雲中,桓帝聽說李膺有本事,就再次征召他擔任度遼將軍。在這之前,老百姓屢次遭受鮮卑禍害、自從李膺到了邊塞,鮮卑人遠遠望見他的氣勢就都畏懼順服,先前所擄掠的男女,全都送還到邊塞跟前。
從此以後,李膺的聲威震懾邊遠地域。再次調動官職,又任命為司隸校尉。
當時張讓的弟弟張朔任野王縣縣令,貪婪兇殘無道,甚至竟殺害孕婦,得知李膺威猛嚴峻,畏罪逃回京城,就躲在他哥哥張讓的府鄰中,藏在夾壁墻裏。李膺了解到這些情況,率領將吏拆毀夾壁墻捉住張朔,交給洛陽監獄。
錄完供詞後,就把他殺了。從此黃門常侍們都謹慎小心斂聲屏氣,按例休假時都不敢再出皇宮了。
皇帝感到奇怪詢問他們原因,他們壹齊叩頭哭著說:“怕李校尉。”這時候朝廷壹天比壹天混亂,綱紀頹敗,李膺獨自守持法度綱紀,自我保持聲名高潔。
後張儉事件發生,朝廷緝捕株連的同黨,同鄉人對李膺說:“妳可以逃走。”李膺回答說:“事奉君王不躲避災難,有了罪過不逃避刑罰,這是臣子的節操。
我已經六十歲了,死生有命運的安排,逃走將到哪裏去呢?”於是就去了奉詔監禁犯人的監獄。李膺被拷問處死,妻子兒女被流放到邊遠的地方,李膺的門生、舊吏以及他們的父兄,壹律限制不準做官。
2.黨錮列傳序翻譯張儉字元節,山陽郡高平縣人,趙王張耳的後代。父親張成,曾作江夏太守。張儉最初被地方推薦為茂才,因為刺史不是與職位相稱的人,稱病推辭不就。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請他作東部督郵。當時的中常侍大宦官侯覽家住在防東縣,殘害百姓,為非作歹。張儉彈劾侯覽和他母親的罪行,請求誅滅他們。侯覽截留了張儉上遞的奏章,使他的建議都不能上達到皇帝那裏。二人因此結仇。同鄉人朱並,品行壹向邪惡奸滑,為張儉所鄙棄,朱並對他懷恨在心,於是上書控告張儉和同郡二十四人結成朋黨,朝廷於是根據刪除朱並姓名的告密奏章搜捕張儉等人。張儉得以逃亡,困窘得東躲西藏,四處逃命,望見人家,就去投奔歇腳,天下人沒有誰不敬重他的名聲和品行的,都不惜破家滅族來掩護隱藏他。後來流落到東萊境內,藏在李篤家裏。外黃縣令毛欽率兵圍住李篤家門,李篤拉著毛欽,對他說:“張儉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為他真有罪,即使妳可以得到張儉,難道妳忍心抓他嗎?”毛欽便起身拍拍李篤說:“蘧伯玉以獨作君子為恥,妳怎麽把君子之德的仁義當作自己的專有呢?”李篤說:“我雖然喜歡義舉,妳今天也已經分走其中壹半了。”毛欽嘆息地離去了。李篤因此得以護送張儉出塞,張儉也因此免受逮捕。他所經過的地方,受他的牽連而被重刑處死者數以千計,他們的親族也都被誅滅,所在郡縣為此而遭殘破。
中平元年,黨錮解除,張儉才回到故鄉。大將軍、三公同時征聘他,又推薦為敦樸,朝廷派公車特別征聘,壹起用就讓他任少府,張儉都沒有接受。獻帝初年,百姓鬧饑荒,張儉家裏的財產還比較多,於是拿出所有的財產和同鄉人***同享用,靠這些財產活命的人有幾百。建安初年,朝廷征聘他為衛尉,萬不得已他才接受。後來張儉觀察曹操已有取代漢朝的打算,於是閉門隱居,不再參預政事。壹年多以後,他在許州去世,終年八十四歲。
希望能幫到妳哈,覺得好的話記得采納呀!
3.漢黨錮之禍,知名賢士死者以百數,選自容齋隨筆,誰能幫忙翻譯壹下終於完成了……
譯文:
東漢時的黨錮之禍,有名的賢士被牽連致死的有上百人,全國都陷入恐慌中,其中名聲顯赫行跡可查的都記錄到了史書上。但是那些被牽連而獲得罪行的,甘心受到刑罰和誅滅的,大都是有節操和懂得大義的讀書人,但是地位和事跡沒有流傳,只是能夠找到名字的人很多。李膺死了以後,他的門生弟子以及以前的下屬都被抓捕拘禁起來。
侍禦史景毅的兒子,也是李膺的弟子,可是不知為什麽沒有錄牒(大概就是逮捕證之類),因此沒有受到牽連。景毅慨嘆道,“當初我把兒子送給李膺做弟子,就是因為李膺是個賢人。現在怎麽能因為錄牒名單上漏掉了名字,而茍且偷生呢!”於是就遞辭章辭職回家了。
高城人巴肅被收押了以後,自己乘著車到縣令那裏去,縣令想要解除自己的印綬和他壹起逃跑,巴肅不許可。範滂是汝南征羌人,朝廷下令馬上逮捕。督郵吳導到了縣裏,抱著詔書;關閉了住處的門,伏在座位上哭泣。(沒料到)範滂自己投大獄而來,縣令郭揖非常驚異,出去迎見解除印綬,想要和範滂壹起逃亡。範滂說:“我範滂死了那麽禍亂就停息了,怎麽敢來用罪名連累您呢!”張儉逃命時,生活困窘,到的地方,人們都傾家蕩產來收容他。他經過的地方,因為收容他而受到重刑誅殺的(家庭)有十幾家。(張儉)又輾轉逃命來到東萊,藏在李篤家。外黃令毛欽率兵到李篤家搜捕,李篤把毛欽叫到壹旁對他說:“張儉知名天下,雖然逃亡,並非有罪。即使張儉可以抓到,難道妳就忍心拘捕他嗎?”毛欽起來拍壹拍李篤說:“蘧伯玉以獨自當君子為可恥,足下怎能以仁義自專(就是說我也要參與)?”毛欽嘆息壹聲走了。因此張儉能夠免於刑罰加身。其後十幾年,上祿長和海在朝中進言:“黨人錮涉及罪犯的五族,不是壹種長期必須的法令。”因為這件事,從從祖孫的輩分之後的親屬,都獲得了釋放和赦免。這幾個君子做出的像這樣的賢明之事,東漢崇尚名聲和節操,這個也許就是最好的驗證吧?
希望對妳有幫助。
黨錮牽連之賢
漢黨錮之禍,知名賢士死者以百數,海內塗炭,其名跡章章者,並載於史。而壹時牽連獲罪,甘心以受刑誅,皆節義之士,而位行不顯,僅能附見者甚多。李膺死,門生故吏並被禁錮。侍禦史景毅之子,為膺門徒,未有錄牒,不及於譴。毅慨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籍茍安!”遂自表免歸。高城人巴肅被收,自載詣縣,縣令欲解印綬與俱去,肅不可。範滂在征羌,詔下急捕。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張儉亡命,困迫遁走,所至,破家相容。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復流轉東萊,上李篤家。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篤謂曰:“張儉亡非其罪,縱儉可得,寧忍執之乎?”欽撫篤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自專仁義?”嘆息而去。儉得免。後數年,上祿長和海上言:“黨人錮及五族,非經常之法。”由是自從祖以下,皆得解釋。此數君子之賢如是,東漢尚名節,斯其驗歟?
4.《後漢書·鄭玄傳》文言文翻譯《後漢書·鄭玄傳》翻譯:鄭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縣人。
鄭玄年輕時任鄉嗇夫,辭官回家後,便常常到當地的學校去學習,不願意做官吏,他的父親多次為此惱怒,也不能阻止他。後來就到太學跟隨老師學習,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為師,又隨從東郡張恭祖學習《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由於在崤山以東地區沒有值得求問的人了,鄭玄便西行進入關中,通過涿郡盧植的介紹,尊奉扶風郡馬融為師。鄭玄獨自遊學,十多年後才回到鄉裏。
家庭貧困,便在東萊郡租種別人的田地,跟隨他的學徒已有數百甚至上千人。等到發生黨錮之事,鄭玄竟和同郡孫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動,於是就暗暗地修習儒家經籍,關閉門戶不再外出。
當時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經學,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鄭玄卻針對這三本書都提出了辯駁。何休見到這些後感嘆地說:“鄭康成走進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長矛,來討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興漢朝之後,範升、陳元、李育、賈逵這些人為古文、今文經學爭辯不休,後來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劉绬,加上鄭玄與何休的對答,文言翻譯與考據都通達精深,從此古文經學便徹底興盛起來了。
州郡長官因為何進是極有權勢的外戚,不敢違抗他的意旨,於是便迫脅鄭玄,鄭玄迫於無奈而去拜訪他。何進為他準備了坐幾和手杖,對他的禮遇很是優厚。
鄭玄不接受何進所賜予的朝服,而是頭戴幅巾去見何進。住了壹宿便逃奔而去。
鄭玄依照儒家經籍進行申辯對答,每壹對答都超出了問題本身,並且都是以前沒有聽說過的,座中沒有誰不嗟嘆心服。袁紹於是便舉薦鄭玄為“茂才”,上表推薦他任左中郎將。
但他都沒有接受。公車署征召他任大司農,賜給他壹輛四馬安車,所經過地方的郡縣都派長吏接送。
這時袁紹正和曹操兩軍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紹讓他的兒子袁譚派遣使者逼迫鄭玄隨從軍隊。鄭玄迫於無奈,帶病來到元城縣,病情危重而無法繼續行進,這壹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歲。
留下遺囑要求薄葬。從郡守以下曾經跟隨他學習的人中,披麻戴孝參加喪會的有壹千多人。
《後漢書·鄭玄傳》原文: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為鄉嗇夫,得休歸,常詣學官,不樂為吏,父數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
玄自遊學,十余年乃歸鄉裏。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
及黨事起,乃與同郡孫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錮,遂隱修經業,杜門不出。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興之後,範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爭論古今學,後馬融答北地太守劉緓及玄答何休,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
靈帝末,黨禁解,大將軍何進聞而辟之。壹宿逃去。
時大將軍袁紹總兵冀州,遣使要玄,大會賓客,玄最後至,乃延升上坐。紹客多豪俊,並有才說,見玄儒者,未以通人許之,競設異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辯對鹹出問表皆得所未聞莫不嗟服紹乃舉玄茂才表為左中郎將皆不就。公車征為大司農,給安車壹乘,所過長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還家。時袁紹與曹操相拒於官渡,令其子譚遣使逼玄隨軍。
不得已,載病到元城縣,疾篤不進,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遺令薄葬。
自郡守以下嘗受業者,縗绖赴會千余人。擴展資料寫作背景:範曄的祖父範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壹書。
《十三經註疏》中的《谷梁傳註疏》就是以《谷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範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壹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
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元嘉二十二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同完成《禮樂誌》、《輿服誌》、《五行誌》、《天文誌》、《州郡誌》等五誌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
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誌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文章簡介:《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範曄,章懷太子李賢註,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後紀。
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後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1353336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壹時期的政治特點。
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並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後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
5.黨錮列傳翻譯李膺字元禮,是穎川郡襄城人。
祖父叫李修,安帝時擔任太尉。父親李益,是趙國相。
李膺稟性孤傲清高,跟別人沒有什麽來往,只把同郡人茍淑、陳宜當成師友。開始被舉薦為孝廉,被司徒胡廣征召任職,被推舉為最優人才,又升任青州刺史。
當地郡守畏懼他的威嚴英明,大多聽到風聲就棄官逃走。再次被征召,又調任漁陽太守,不久又調任蜀郡太守,因為母親年老,請求不去任職。
調任護烏桓校尉。鮮卑屢次侵犯邊塞,李膺經常冒著槍林箭雨,每次都擊敗打退他們,敵人十分害怕他。
因為公事被免官,回到綸氏居住,教授的學生常有上千人.南陽人樊陵請求做他的學生,李膺推辭沒有接受。樊陵後來通過巴結依附宦官,官職做到太尉,被有節氣誌向的人看成羞恥.茍爽曾經前往拜見李膺,趁機替他趕車,回來之後,高興地說:“今天總算能給李君趕車了。”
他被人敬慕到這個程度。永壽二年,鮮卑進犯雲中,桓帝聽說了李膺的才能,就又征召他擔任度遼將軍。
在這之前羌入侵犯到達疏勒、龜茲、多次進攻掠搶張掖、酒泉、雲中,各郡百姓多次遭到他們的禍害。自從李膺到達邊境,全都聽到消息就驚恐歸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邊塞關下。
從此之後,李膺名聲傳揚到遠方。延熹二年受征詔,又調任河南尹。
當時宛陵的大族羊元群從北海郡罷官回家,貪汙罪行亂七八糟,郡府廁所裹的奇巧物品,也用車裝載了帶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賄賂了宦官,李膺被判誣告罪發配到左校服苦役。
當初,李膺跟廷尉馮緄、大司農劉佑等同心同德,糾察懲罰奸邪得寵小人,馮緄、劉佑造時也獲罪被判服苦役。司隸校尉應奉上疏為李膺等人辯解說:從前秦國人到楚國去觀看寶物,昭奚恤把各位賢能大臣排列給他看;梁惠王誇耀他有能光照十二輛馬車的珍珠,齊威王舉出四位大臣跟他相比。
那些忠臣武將,是國家的心臟脊梁。我私下看到左校中不戴鐐銬的囚犯前任廷尉馮緄、大司農劉佑、河南尹李膺等人,執行法令不屈不撓,誅殺檢舉奸邪惡臣,依據法令陳說,大家全都認為適宜。
從前季孫行父親身違抗國君命令,趕走莒仆,相當於虞舜功績的二十分之壹。如今李膺等人獻身治理豪強,盡力使他們獲罪,陛下既不聽從明察,又錯信誣陷偽告,以致使忠臣等同於犯罪的首惡。
從春到冬,沒有受到您的寬恕,遠近輿論,全都為此嘆息。執掌國政的關鍵,在於牢記臣子的功勞而不記他們的過失。
所以武帝把韓安國從囚犯中赦免,宣帝從流亡中征召張敞。馮緄先前討伐蠻荊,相當於吉甫的功演。
劉佑幾次親自督促審案,有不欺軟怕硬的節操。李膺揚威幽州、並州,擔任度遼將軍留有英名。
現在三面邊境敵人蠢動。朝廷軍隊還不強大。
《易經》說“雷雨成‘解’,君子要赦免罪過原諒罪人”。請求赦免李膺等人,以防不測。
奏章上呈,才全部免除他們的刑罰。再次升遷,又被任命為司隸校尉。
當時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縣令,貪婪殘暴沒有仁道,以至於殺死孕婦。聽說李膺特別威嚴,畏罪逃回京城。
於是躲到哥哥張讓家中,藏在空心柱裹。李膺知道了他的情況,率領將官士卒砸破柱子抓住張朔,交付洛陽監獄。
記下口供之後,立即殺了他。張讓向皇帝訴說冤屈,皇帝詔命李膺進宮,親自來到外廊,質問他不先請示就殺犯人的用意。
李膺回答說:“從前晉文公抓住衛成公回到京城,《春秋》這樣記載。《禮記》說公侯人家犯罪,即使國君說饒丁他,執法官員也依法辦理不會聽從。
從前孑L仲尼擔任魯國司寇,七天就誅殺了少正卯。現在臣子到任已有十天,私下擔心會因為辦事拖拉受到指責,卻沒想到會因為辦案迅速而獲罪。
臣子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特請寬限五天,待臣子徹底鏟除罪惡元兇,就回來接受烹煮刑罰,這是臣子平生的心願.”皇帝再沒話說,回頭對張讓說:“這是妳弟弟的罪過,司隸有什麽錯誤?”就讓他出去丁。從此各位黃門常侍全都小心謹慎大氣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宮廷。
皇帝奇怪問他們原因,他們全都叩頭流淚說:“害怕李校尉。”造時朝廷壹天天混亂,法令綱紀衰敗,李膺獨自保持高風亮節,因為有名聲而自視清高。
文人學士受到他接待交往的,被稱作登龍門。到遇上黨人事件,決定拷問審查李膺等人.案子經過三府,太尉陳蕃拒絕審理,說:“現在要拷問審訊的,全是天下人們贊譽的人,是為國擔憂忠於職守的大臣。
這樣的人連他們十代子孫犯了錯都應當寬恕,難道能罪名不清就使他們被逮捕拷問嗎?”不肯跟別人壹起簽名。皇帝更加惱怒,就把李膺等人關進黃門北寺獄。
李膺等人口供涉及到不少宦官子弟,宦官大多害怕,就請求皇帝說按天時應當赦免囚犯,於是大赦天下。李膺免職回到家鄉,住在陽城山中。
天下的士大夫都認為他道德高尚,而認為朝廷昏庸汙穢。到了陳蕃被免去太尉職務,朝廷內外人心全都向往奎膺。
荀爽擔心他名聲太高招來禍患,想讓他放棄節操在亂世中保全自身。寫信給他說:“長時間沒去看望您,聽不到您的諄諄教誨,登上高山遙望思念先生,真是度日如年。
我知道先生因為正直仁義不能被當世社會容納,因而遊山玩水,在陽城閑住。道路相近路途平坦,本當立刻前來看望,無奈疾病纏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