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通用12篇)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壹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我為大家帶來名人人生哲理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1

 盛頓是美國第壹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壹頓。”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我砍了妳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壹百棵樹,也不願聽妳說謊。”

 哲理故事:誠實是力量的壹種象征,它顯示著壹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2

 音樂家魯賓斯坦經常到好友畫家畢加索的畫室看他畫畫。壹次,魯賓斯坦在好幾個月內看到畢加索不斷地在畫同樣的東西。背景是陽臺的鐵欄桿,近景是壹張桌子、壹瓶葡萄酒、壹把吉他。

 當畢加索畫了將近五十幅同樣的作品後,魯賓斯坦不耐煩地問:“每天都描繪同樣的靜物,難道妳不厭倦嗎?”

 畢加索反問道:“妳不覺得自己在說廢話?難道妳不知道,每壹分鐘都是不同的我,每壹個鐘頭都有新的光線,每天雖然看同壹瓶酒,但我可以從中看到不同的個性,看到不同的酒瓶,不壹樣的桌子,不同的世界裏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裏,這壹切都是不同的。”從此以後,魯賓斯坦在重復彈壹首歌時,皆可彈出不同的韻味。

 哲理:如果妳已經準備好,請拿出虛懷若谷的胸襟,學會換位思考,妳會發現,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麗,生活原本可以如此豐富,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實。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3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擁有無數崇拜者,他的話甚至被奉為至理名言,而除了名譽、地位,他和他的夫人還***同擁有豐厚的財產和可愛的孩子。看起來,沒有任何人的婚姻能比他們的更美滿了。

 但是托爾斯泰漸漸對自己所謂高尚的寫作感到厭惡,他改寫小文章,宣傳和平,呼籲消滅貧困,還將自己的地產贈送給別人,追求簡樸清苦的生活。然而妻子壹如既往地揮金如土,追求虛榮奢侈結交社會名流,並且對丈夫的慷慨和善行十分惱火。托爾斯泰要放棄他的所有版稅,她卻希望丈夫所寫的著作都變成金錢。壹旦托爾斯泰反對,她就立即發狂咆哮,在地上打滾,甚至拿出片要吞下去聲言自殺,或跑到井邊做跳井狀威脅丈夫。

 有幾次托爾斯泰都決定再也不見妻子,可每到這時,妻子會跑過來抱住丈夫的雙膝,求他再次朗讀五十年前在日記中贊美她美貌與他們愛情的語句。托爾斯泰讀到那些話,總是會心軟。

 但是,妻子的依然如故終於讓托爾斯泰再也不能忍受。在1910年10月的壹個風雪之夜,82歲的托爾斯泰獨自離家出走了。11天以後,托爾斯泰患了肝炎,死在壹個車站裏。

 哲理:人生中往往壹件小事就能夠改變壹個人的命運,同樣的,為別人推開壹扇門就是給自己留下壹條路。相同的,壹個充滿人性溫暖的小故事,也能夠改變壹個人的壹生。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4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家蘇格拉底,有壹天,和壹位老朋友在雅典城裏漫步,壹邊走,壹邊聊天。忽然有壹個莫名其妙的人,沖了出來,對蘇格拉底打了壹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頭要去找那個家夥算賬。

 但是蘇格拉底拉住了他,不準他去報復。朋友說:“妳怕那個人嗎?”“不,我絕不是怕他。”“人家打了妳,妳都不還手嗎?”蘇格拉底笑笑說:“老朋友,妳別生氣。難道壹頭驢子踢妳壹腳,妳也要還它壹腳嗎?”

 心底無私天地寬,有博大的胸懷,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計較得失、榮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5

 邱吉爾不僅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人物,而且是英國歷任首相的長壽者,他整整活了90歲,他長壽的秘訣之壹就是善於睡眠。

 邱吉爾精力充沛,壹向是大幹、酣睡。在其任職期間,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極不穩定,瞬息萬變,國事極其繁忙。他日理萬機,每日睡眠時已精疲力盡,躺下便睡著,從不失眠。他常對記者說:“我每壹天大約在半夜三點睡眠,上床時如釋重負,睡得很香。”

 早八點左右,邱吉爾醒來後,先是躺在床上看看報紙、電報和其它急件,然後接見來訪者,向各部和參謀委員會口授命令、指示,直到中午才起床。邱吉爾在說長壽經驗時說:“如果有地方坐著,我絕不站著,如果有可能躺著,我決不坐著。”

 邱吉爾每壹天還持續壹個多小時的午睡,以便養精蓄銳,使晚上精神充沛。他常常向周圍的人們宣傳午休的好處,勸他們向自己學習。因而效法他的很多,據說美國總統肯尼迪、裏根等就曾模仿過他的午睡方法。

 除此之外,邱吉爾還十分喜愛戶外,常常在午睡前後和晚飯前後騎馬、打棒球、畫畫、觀賞動植物,有時還砌壹會墻,做到動靜結合、勞逸結合。

 哲理:能讓內心持續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壹個人心浮氣躁時,方寸已亂,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會失去正確的決定力。反之,心靜神定,泰然自若,妳便聽不到外界的喧囂和嘈雜,為人處世就不會失於輕率。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為大家風範。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6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1856—1950)是世界著名的小說家、社會活動家和幽默大師。他在訪問蘇聯期間,有壹天在街頭遇見了壹個蘇聯小姑娘。那小姑娘聰明活潑,逗人喜愛,蕭伯納便同她玩了很久。臨別的時候,蕭伯納對小姑娘說:“妳回去告訴妳媽媽,這天同妳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蕭伯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小姑娘竟然學著蕭伯納的口吻說:“妳回去告訴妳媽媽,說這天同妳玩的就是蘇聯姑娘賴莎。”

 這件事給蕭伯納以不少的感觸。“壹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就應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蕭伯納感慨地說。

 “這就是小姑娘給我的教訓,我壹輩子也忘不了她的!”

 還有壹次,蕭伯納收到壹位小姑娘的來信。信中說:“您是壹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為了表達我對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來命名我心愛的小獅子狗,它是我過生日時親戚送給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蕭伯納卻幽默地回信道:“親愛的孩子,讀了妳的信,頗黨風趣盎然。我十分贊同妳的主意。但是,最主要的壹點,妳務必和小獅子狗商量壹番!”

 哲理:壹個人不論有多大成就,他對任何人都就應平等相待,要永遠謙虛。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7

 每壹個人都有幽默的時候,只是在不好同的地方。就算是周總理,只是在不壹樣的地方。

 壹位記者問總理:“中國有沒有?”不少人納悶:怎們問這種問題?大家關註著周總理,周總理肯定的說:“有!”之後“中國的在臺灣!”這壹答,記者啞口無言。其實這是壹個圈套,只要總理說:“沒有”,壹旦妳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之後說“臺灣有”,這個時候妳總不能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領土”。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壹位記者說:“中國人很喜愛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擡著頭走路。”此語壹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個性。正因我們中國人喜愛走上坡路,而妳們美國人喜愛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裏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又不能在外交場合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麽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麽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哲理:有時候的幽默,能夠用來玩,也能夠用來維護尊嚴。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8

 壹個偉大萬裏倒黴的作家,他出生在壹個窮醫生家裏。小時候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參軍後被俘身負重傷,左手致殘,並屢立戰功,得到元帥的嘉獎。但是當他拿著元帥的保薦書,做著即將成為將軍的美夢時,在歸國途中,被俘後賣到阿爾及利亞,在那裏做了5年苦工。

 當他回到祖國的時候,很不幸,他的國家已經忘記了這位英雄,他連壹個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無敵艦隊找到壹個軍需的職位。壹次也下鄉催征,因不肯為鄉紳通融減稅,被鄉紳誣陷入獄。從監獄出來以後,他改作稅吏。壹次他把稅款交給壹家銀行保管,偏偏銀行倒閉,他第二次入獄。第二次出獄,他貧困貧,而且家裏妻子、妹妹、女兒壹幫人都靠他壹個人養著。他住的地方,環境如此惡劣;壹天,酒館裏有人鬥毆,壹人倒在地上奄奄壹息。他出於同情把那人背到家裏,誰知人未救活,他涉嫌謀殺再次入獄。在此之後,他妻子死去,他又正因女兒的事情被法庭傳訊。

 就這麽壹個兩次被俘三次入獄的人,命運從來不肯眷顧他。但惡劣的環境沒有淹沒他,倒黴的.境遇沒有打倒他,反而豐富了他。他的智慧是把倒黴當作生命的壹個必然結果加以理解,而化為生命的財富。憑著他對生活的反思和那個國家鬥牛士的精神,他寫出了名震世界的巨著——《堂·吉訶德》。

 哲理:這個偉大的倒黴蛋就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而作品的主人公仿佛是作者的壹個自我嘲諷。他證明了承受倒黴時的痛苦和順風時的歡樂都是人生的收入,他的賬本上沒有支出。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9

 李連傑初到好萊塢時,幾乎沒有人看好他,好不容易有壹家電影公司願意請他出演,但片酬很低,只有100萬美元,而且是演壹個反派主角。李連傑猶豫不決,說自己要經過慎重思考之後,才能答復。但是,等他答應出演時,對方卻改口了,片酬降為75萬美元。

 錢不是最要緊的,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電影市場,“李連傑”三個字早已是金字招牌,從“功夫皇帝”“淪落”到此刻的境地,李連傑感到難以理解。但他思考再三,還是決定出演,但是,沒想到對方卻又“落井下石”:“50萬美元,不演拉倒。”50萬美元,還包括律師、經紀人、宣傳公司等各項費用,再扣完稅,所剩無幾。李連傑答應得很痛快:“我演。”

 就這樣,李連傑拍了他的第壹部好萊塢影片《致命武器4》,雖然片中巨星雲集,但在影片首映當晚,李連傑就獲得7。5分,成為演員排行榜中的亞軍。

 第二天,電影公司的老板就親自上門,畢恭畢敬地說:“下壹部片子請您演主角,如何?”當實力證明壹切的時候,才能輪到李連傑說話,他的第四部好萊塢影片片酬就開到了1700萬美元。

 李連傑以退為進,成功地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他談起往事,感觸頗多,念了壹首哲理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哲理:大丈夫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尊重現實,迂回前進。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10

 鄭板橋(1693—1765)是清朝“揚州八怪”之壹。他在山東濰縣當縣官時,兒子小寶留在興化鄉下的鄭墨弟弟家。浪漫簽名

 小寶6歲時上學了。為了教育兒子,鄭板橋專門給他的弟弟鄭墨寫了壹封信,信中寫道:“余五十二歲始得壹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

 他的“道”是什麽呢?他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壹要明理做個好人。”

 鄭板橋自己是個讀書人,他並不是看不起讀書人,他看不起的是: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鄭板橋自己最重視的還是兒子的品德。他對弟弟說:“我不在家,兒便是由妳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

 他主張,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兒女應平等對待。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壹般人,當壹般愛惜,不可使吾兒淩虐別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壹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為了教育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夫”,鄭板橋還抄錄了使小寶且念且唱、順口好讀的四首五言絕句:

 二月賣新絲,五月巢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九九八十壹,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跳蚤出。

 之後,鄭板橋不放心小寶的成長,就把他接到身邊,經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由於鄭板橋的嚴格教育和言傳身教,小寶進步很快。當時濰縣正值災荒,鄭板橋壹向清貧,家裏也未多存壹粒糧食。壹天,小寶哭著說:“媽媽,我肚子餓!”媽媽拿出壹個用玉米粉做的窩頭塞在小寶手裏說:“這是妳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寶歡跳著走到門外,高高興興地吃著窩頭。這時,壹個光著腳的小女孩站在旁邊,看著他吃,小寶發現了這個用饑餓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窩頭分給小女孩壹半。鄭板橋得知小寶的舉動,高興地對著小寶說:“孩子,妳做得對,爹爹喜愛妳。”

 哲理: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準繩。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11

 第壹次見到盧斯卡教授,還是在1993年。當時,我正在重慶攻讀碩士,由於壹個中法合作的科研項目,在那壹年的秋天,盧斯卡教授——法國圖盧茲大學城市與環境工程學院的終身教授,來到中國,就有關技術問題與中方課題組進行交流、討論。

 應該說,20世紀90年代的中外科技合作,絕大多數是由外方提供關鍵技術,中方則組織力量消化和吸收,我們那個項目同樣采取的是這種模式。也正有鑒於此,加之盧斯卡教授本人崇高的學術地位,全體中方成員都不可避免地對他懷有壹種很強的敬畏心理,而我這個資歷最淺的學生,更是暗自抱定了這樣的初衷:只做壹個認真的聽眾,絕不開口參與問題討論。

 大家都抱著與我類似的心態,因此註定學術交流從壹開始便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均衡態勢——向盧斯卡教授提出問題,中方課題組事先要做精心的準備,被推舉的代表發言時更是小心翼翼,唯恐言語有失貽笑大方;而盧斯卡教授感興趣主動提出的問題,中方課題組又無人肯出頭做全面闡述,被“點將”不得不發言的,也往往三言兩語稍作闡述,接著便以“仍需我們進壹步研究”畫了句號。結果,壹場學術交流很快演變成了盧斯卡教授單方面“答疑”的獨角戲。坐在會議室的壹角,我發現,面對這種令人難堪的默契,盧斯卡教授幾次搖頭苦笑,臉上也露出了深深的無奈與失望。

 為打破這種頗為尷尬的氛圍,學院科研部的領導陪在壹旁,立即顯出國人好客的壹面。他滿臉堆出笑意,建議盧斯卡教授抽出壹點時間,前往重慶的大足石刻、縉雲山等名勝古跡瀏覽參觀。翻譯將這番美意譯作法語的過程中,盧斯卡教授卻開始聳動肩膀,並幾次將雙手攤在胸前,嘴裏也在小聲嘀咕什麽。

 會議室沈寂了好壹會兒,盧斯卡教授的臉上才重又浮現出壹絲笑意,客氣謝絕主人好意之後,他清清嗓子說道:“其實,通過剛才的交流,我發現各位同行對流化床工藝還是頗有研究的,而我們的討論之所以不夠深入,恕我直言,是因為大家在交流過程中選擇了太多的`妥協,這不由讓我想起壹句法國諺語來。”說到這裏,他略作停頓,接著緩緩提高了聲量,“在我的國家,這句諺語是: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

 “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盧斯卡教授把這句諺語說了兩遍,也特意請翻譯加以重復。待翻譯的話音第二次落下,會議室裏頓時陷入了更深的沈寂,大家不約而同將頭低下,有的人甚至臉上漲得通紅。

 又過去難捱的幾分鐘,我不知哪裏來的膽量,竟然初生牛犢不怕虎,第壹個主動站了起來:“盧斯卡教授,我想就反應器的進水方向,談點兒自己的看法……”

 時間到了第二年夏季,由於中法雙方的精誠合作,那個項目順利通過驗收並投入到了實踐應用,而我作為課題組壹員,也沾上項目的光,在壹項“新型斜螺旋沈澱裝置”的國際專利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正是這項專利,它對我畢業後的求職幫助多多,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壹生的軌跡。

 “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這句短小精煉的諺語,讓我明白了壹個深刻的道理:生活中於人於事的交鋒,適當的妥協固然必要,但開誠布公的溝通與交流,更應作為雙方最初的選擇。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12

 斯科特上校是世界上第二個到達南極的人,我想,再也沒有比他的故事更動人、更悲慘的了。斯科特上校和他的兩個同伴在南極羅斯冰川的慘死,至今還令人痛惜不已。

 1913年2月壹個晴朗的下午,蕃紅花正在皇家花園裏熱烈地開放,斯科特上校的死訊傳到了英國。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英國。在此之際,只有納爾遜海軍大將在特拉法加海戰中陣亡的消息,讓英國人如此震驚過。

 在斯科特上校死後22年,英國人為他建了壹個永久的紀念館———極地博物館,這也是全球第壹家極地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開幕的時候,全世界的極地探險家們都趕來了。在這個建築的頂端,有壹幅獻給羅伯特·斯科特的題詞,是用拉丁文寫成的:“他去探尋南極的秘密,找到的卻是上帝的秘密。”

 斯科特上校去南極探險,乘坐的是“特拉諾瓦”號船。這艘船進入南極圈的冰洋後,他就屢屢遭遇厄運。巨浪怒吼著,不知疲倦地擊打著船身,將船上的貨物掃蕩壹空,冰冷的海水湧進了船艙,鍋爐裏的火被澆滅了,抽水機停止了轉動,但這艘無助又無畏的船還是在咆哮的大海中航行了許多天。其實,斯科特的厄運才只是剛剛開始。

 他曾帶了幾匹能在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裏奔跑的強壯小馬,但它們到了極地卻受到了極大的折磨。它們的腿踏進冰窟中折斷了,它們在大雪中徒勞地掙紮著,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用子彈結束了它們的痛苦。斯科特上校從愛斯基摩人那裏帶來的能拖雪橇的狗,也在冰川的裂縫裏跑散了。

 斯科特和他的四個同伴只好丟下馬和狗,拖著壹輛約1000磅的雪橇,繼續向南極前進。壹天又壹天,他們拉著雪橇,在海拔9000尺的稀薄、嚴寒的空氣裏,在堅硬的冰地上掙紮著前行,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凍得喉頭梗塞。然而,誰也沒有抱怨,因為他們相信在最艱難的行程盡頭,南極的秘密正在等著他們。從創世紀以來,那裏就沒有被人打攪過。那裏沒有任何會呼吸的東西,連壹只海鷗也沒有,到處是壹片死寂。

 14天後,他們終於到達了南極———但是等待著他們的只有震驚和失望。在離他們不遠處的冰天雪地裏,立著壹根木桿,上邊有壹塊破布在呼嘯的寒風中飄搖。是國旗!挪威的國旗!原來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比他們早了壹步———他們沒想到自己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劃,數月的拼死掙紮,歷經了千辛萬苦,卻被阿蒙森捷足先登了———他僅比他們早到五個星期。

 這對他們的打擊太大了,他們懷著失落的心情踏上了歸途。實際上,他們在返回文明世界時,才真正經歷了奧德賽式的巨大磨難。凜冽的寒風在他們身上裹上了壹層冰,甚至連胡子都凍住了。壹行人跌跌撞撞地向死神走去。

 最先遇難的是強壯的軍官埃文思,他不小心腳下壹滑,頭在冰塊上撞碎了。接著是隊長奧茨,他的腳凍壞了,壹步也不能再走。他知道這會連累他的同伴,因此在壹個夜晚,他做了壹件神聖而悲壯的事———為了保全他的同伴,他從帳篷裏爬出來,在漫天風雪裏凍死了。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動人的表演,他只是平靜地說;“我想到外邊走走,過壹會兒就回來。”然而,他卻永遠沒有回來。人們始終沒有找到他的屍體,現在,人們在他失蹤的地方豎起了壹個紀念碑,上邊寫著“壹位無畏的紳士死在附近”。

 斯科特和剩下的兩個同伴繼續掙紮著往回走。他們已經被凍得面目全非了。鼻子、手指、腳都凍得壹碰即碎。1912年2月19日,他們在離開南極後的第20天,最後壹次支起了帳篷,他們的糧食只夠吃兩天了,剩下的燃料也只夠煮兩杯茶。他們以為自己肯定有救了———他們距來時埋藏糧食和其他物品的地方只有11英裏了。只要拼盡最後壹點力氣,他們應該可以到達那個地方。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就在這最後的時刻悲劇發生了。他們遭遇了猛烈的狂風,這場風暴竟然能把冰塊砍碎,地球上沒有任何生物能夠抵擋這種颶風的襲擊。斯科特和兩個同伴在帳篷中被困了11天,但狂風仍在怒吼,絲毫沒有要停的意思。這時,他們已經彈盡糧絕了。他們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壹條路———壹條很好走的路。他們出發時帶了不少,是為這樣的危急關頭準備的。他們只須多吃壹些,就可以安然入睡,永遠不再醒來。但是,他們不想走這條路,他們決心以英國人的尚武精神和命運抗爭到底。

 斯科特在臨死前壹個小時,給著名作家巴裏爵士寫了壹封信,講述了他們臨終前的情形。他們的食物已經全部吃光。死神馬上就要降臨到他們頭上。然而,在這樣的時刻,斯科特卻寫道: “如果妳能聽到我們在帳篷裏唱著愉快的歌兒,妳心裏也許會好受壹些。”

 8個月後,溫暖的陽光又重新普照著南極大地,壹支搜索隊找到了他們凍僵的屍體。隊員們就地埋葬了他們的屍體,並用兩根雪橇板做了壹個十字架。在他們的墓碑上,寫著英國詩人丁尼生的長詩《尤利西斯》中的名句:

 幾顆英勇的心,雖然被時間和命運摧毀,但堅強的意誌仍在前進,永不屈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