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麽意思?
從此,“電影”這個名字在天津確立,並逐漸被大眾認可。《大公報》廣告中使用“電影”的頻率也在增加。因此“電影”壹詞直接用於報紙標題。如《試聽電影》(65438+2月5日0906)、《特別電影》(65438+3月17,0906)、《奇巧電影》(1906 11。
《大公報》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報紙之壹。由於其影響力,“電影”壹詞迅速在北京和天津流行起來。比如8月29日,1907,北京正宗愛國報以“拍電影”為題,報道了有人“在東安市場開電影”的新聞。官方的奏折和通知也是如此。4月5日,1907,壹條紀念說:“最近各影院增加了夜間電影,座位男女均可坐。但是電影的燈光要調暗,無法開機,缺點特別值得質疑。“1909天津市公安局發布關於春節活動的通告,稱“所有市場攤位、茶園片均允許演出”。
“電影”壹詞的出現和使用,是日益頻繁的電影放映活動和報刊不願使用冗長名詞的必然需要,反映了電影在中國已經普及。除了北京、天津和上海,許多城市都出現了電影,並成為壹種重要的娛樂形式。放映壹部電影,首先要有放映場所。當電影首次引入中國時,它們大多在茶園(劇院)或更大的空房間裏放映。如北京的西單文明茶園,天津的裕順茶園,上海的天華茶園。放映員帶著影片到各地演出時,常常苦於找不到場地。天津早期的壹則尋租場地的廣告很能說明這種情況:“今天有歐洲人最新最奇特的活動和電影,輔以音樂,與眾不同,有遊戲裏所有有趣的東西。計劃在天津最熱鬧的地方臨街租壹塊地,鍛煉身體。必須用六七個房間,院子必須寬敞。壹月租。”
1906 65438+2月8日,美國平安片商來到天津,租下法租界的全仙茶園(吉林路濱江路路口),準備連續放映,每三天更換壹批新片。1907 65438+10月8日,茶園改為“全仙電戲園”(甚至叫“全仙電影園”)。有研究者認為,這是中國人經營的第壹家電影院,比上海虹口大劇院早兩年左右(劉《中國近代社會文化變遷實錄》第二卷,第501頁)。泉縣電戲園是“園中上下,裝飾精美,爐中暖,閃電輝煌,是其他公園無法比擬的”。為了方便晚上的觀眾回家,公園“特地從電車公司訂購了幾輛電車,每晚都有壹場演出,在公園左側等候,送抵市區的客人,費用只有六個銅幣”。幾個月後,全仙電劇場已經出名了。報紙上說“法界的全仙劇場自從改成電影後,就和其他劇場不壹樣了,座位優雅,燈光極酷,還有電風扇”。
全仙電影院上映的電影應該說是國內最新的,比如美國偵探片《紅眼大盜》、《巴林女人》、戰爭片《美墨血戰》、科幻片《木頭人》。有些電影剛開始在國外拍攝或上映,就出現在了全賢電劇場的新片預告中。在5月1907的電影廣告中說:“影片在此園上映,天津中外士紳、商人同時歡呼。公園本身也可以稱得上無與倫比。今天有壹部新電影,包括壹部彩色電影。現在,公園被允許每晚表演八卷各種各樣的清片和彩片。所謂“彩色膠片”相對於“透明膠片”,就是“彩色膠片”(但不同於正規的彩色膠片)和“黑白膠片”。因此可以斷言,在1907年,彩色膠卷在國外剛剛發明的時候,就傳入了中國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