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瑪麗是好皇後嗎?她的事跡有哪些?

瑪麗是好皇後嗎?她的事跡有哪些?

瑪麗肯定不是壹個好皇後,她屬於舊勢力的代表,被稱為“虧空夫人”,最後在法國大革命者中處決,

登基·濫用王權的狂歡

1774年5月10日,路易十五因為感染了天花而晏駕,路易十六即位,而瑪麗·安托瓦內特成為王後。

此時才剛剛19歲的瑪麗·安托瓦內特,有著太重太重的責任和壓力要面對。要與比她年長的貴族夫人們應對,懂得在這奢華浮靡的凡爾賽宮生存,要適應奧地利與法國政治間的勾心鬥角,要正確運用王後的權利,要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能做……對直率熱情的她的確是壹個重大考驗。

當然,實際上這些對這位年輕的王後來說統統都不是問題。她天生直率,而且根本懶得思考。對不喜歡的人,哪怕對方再尊貴,她也不願給好臉色(例如路易十五的情婦,權傾壹時的杜芭麗夫人,據說就受足了瑪麗的漠視和輕蔑)。政治家之間的勾心鬥角她根本連問都不問,壓根不關心。做不該做的事情壹向是她的愛好,破壞王室規矩讓她樂在其中。

至於王後的權利,她則用來滿足她豪奢極侈的欲望。無數昂貴的寶石、時裝匯集入她的宮殿,奢華的時尚風氣在她的帶領下席卷法蘭西的貴族生活圈。之前由蓬帕杜夫人倡導的洛可可藝術風格也在瑪麗王後的大力支持下持續地流行著(如參考圖片,這誇張的綢緞裙子充分體現了當時洛可可式的服裝藝術,以及瑪麗本人的奢侈)。邀請與她合得來的貴族們參加徹夜的豪賭、狂歡、舞會時,她最為開心。

每當有什麽異想天開的新念頭,她就象個孩子般撒嬌發嗲,大哭大鬧,逼丈夫為她實現。而且經常是管用的。懦弱又容易心軟的路易十六,根本無法轄制這位嬌蠻的小王後。他對她提建議,婉轉地提醒她註意不要太出格,她都充耳不聞。而他又不是那種能拿出國王威嚴,聲色俱厲地批評對方的人。

於是,驚人的錢財就在她壹次又壹次的尋歡作樂中耗費掉了。其中最耗錢的壹項,可能是再度修建小特裏亞農宮——這座宮殿是路易十六送給王後的禮物,而王後則用無窮的創意,使之更加富有情趣。後來根據統計,前後花在這座宮殿上的錢大概是七十六萬六千法郎!在當時的法國,這絕對是壹個驚人的數字了。

在放縱揮霍的同時,她疏遠了那些真正對她有幫助的人們,反而親近那些熱衷享樂的年輕人,並不斷用王後的權利為其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其中有壹位波利納夫人,通過哄騙王後而使得她的家族甚至遠親、朋友都沾到好處,法國國庫壹年為波利納家族所支出的金額竟高達五十萬!

當然,在這些人當中也有欣賞瑪麗的性格,而願意與她交往的“真正的朋友”。例如溫柔善感的郎巴爾夫人,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瑪麗被當做囚徒監禁,郎巴爾夫人不顧自身安全,仍堅定地站在瑪麗這邊,試圖幫助她,以至於自己慘遭橫死。

另外壹個在瑪麗·安托瓦內特生命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人,是阿爾塞德·費森(又譯:菲爾遜),壹位瑞典貴族。據說他們倆是在瑪麗16歲時,壹場化妝舞會中相識。當時瑪麗還是太子妃,依照規定,她不可隨便外出,但她偏偏出現在那裏。菲爾遜相貌英俊不凡,談吐幽默風趣、機智迷人,同時兼具政治天才,還可以帶兵打仗。多才多藝又深具領導能力的菲爾遜讓瑪麗深深著迷,並使她與他之間發展出壹段外遇。

瑪麗·安托瓦內特奢靡輕浮的作風漸漸傳開,由此便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項鏈事件”。雖然後來證明“項鏈事件”中瑪麗王後是無辜的,卻讓她聲望下跌。而且這時法國的民間正在醞釀壹股反皇室的氣氛,由於瑪麗莽撞下令”處死主教“,她淪為眾矢之的。

項鏈事件·他人心中瑪麗的縮影

這個事件應該是1785年8月前後爆發出來的,當時瑪麗·安托瓦內特29歲。珠寶商人從供應商那裏弄來了壹串昂貴的紅寶石項鏈,款式笨拙,造型醜陋,雨果形容說只配帶在馬脖子上(又有壹說是鉆石項鏈,設計非常古拙別致,十分精美)。它造價極其昂貴,壹***鑲嵌了3000多顆大小不壹的紅寶石。珠寶商人曾打算把它推銷給西班牙王後及其他壹些貴族,但都失敗了。他聽說瑪麗·安托瓦內特是個奢侈鋪張的女人,於是以為她或者願意為項鏈買單,竟向她提出160萬法郎的天價。但瑪麗·安托瓦內特不是傻瓜,也知道這不值得,派人把他轟出去了。

這時候,我們不得不提起壹位關鍵人物:讓娜·德·瓦羅爾。她是前英國公主,由於祖先在王位爭奪戰中失敗,被貶為庶民,過著顛沛流離的悲慘生活。在壹位非常同情她的侯爵夫人的幫助下,她得到了培養,並被帶入上層社交圈。但是這位公主早已沒有王室的尊嚴,她經常利用各種手段從各種人手裏詐騙金錢,只不過她確實精明,被騙的人大多沒有發覺而已。

讓娜選擇的丈夫是國王衛隊長德·拉莫。在讓娜的努力下,德·拉莫得到伯爵的爵位,讓娜也成了伯爵夫人。有了體面的身份,讓娜開始在社交界大展手腳。不知是由於她自己的吹噓,或者是旁人的誤解,漸漸她在社交圈裏被認為是”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閨中密友”——盡管事實並非如此。

後來,這謠言傳入紅衣主教德雷薩(又譯:羅昂)的耳朵裏。羅昂當年曾任法國駐奧地利大使。因在奧地利宮廷裏堅持錯誤的意見,得罪了泰麗沙女王,被遣返法國。同時,泰麗沙寫信給女兒,叫她動用王後的特權勸說丈夫路易十六,不要提拔此人。羅昂在法國的政治前途就此毀掉,他悔恨內疚,想求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放他壹條生路。但瑪麗·安托瓦內特很聽媽媽的話,不僅當面拒絕,甚至連續十五年沒有給羅昂任何壹個好臉色。

當紅衣主教聽說讓娜的特殊身份時,他立即相信了,並請求讓娜替他向王後美言。讓娜騙他說王後要他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向她認錯,於是他寫了。皇後的回信壹開始冷冰冰的表示原諒,後來幾次口氣總算溫和下來。紅衣主教很高興,整整三年都壹直以通信的方式和王後聯系,並源源不斷地為“好心人”讓娜提供金錢,表示感謝。

這三年裏,讓娜也沒有虛度,她勾引了紅衣主教的親信,前龍騎兵隊長雷托,讓他做內應,後來為節省時間,讓娜直接叫雷托冒充皇後的名義,寫回信給紅衣主教。這樣長久的騙局難免要出問題,紅衣主教開始懷疑,因為王後在信裏雖然很親切,但公眾場合卻仍對他冷眼相待。他著急地詢問讓娜,讓娜騙他說王後因為政治上的理由,不便在曾經的敵人面前表現自己的真實態度。紅衣主教則求她讓王後來跟他見壹面,以證實她沒有撒謊。

讓娜決定找人演壹場戲。她誘騙15歲的妓女奧莉諾小姐戴上頭巾面紗,穿上照王後畫像仿制而成的衣服,喬裝成王後的樣子。由雷托假扮仆人作陪,在壹個漆黑的夜裏與紅衣主教相見,並交給他壹封信和壹朵玫瑰花。讓娜還教她說壹句表現王後憤怒而傲慢的臺詞,“現在妳該知道了吧。”

奧莉諾小姐覺得可以愚弄壹個成年人,而且還是高官,這很有趣,就爽快地答應了。但到臨場發揮時,她實在緊張,哆嗦地把東西塞給主教,恐懼而結巴地說了句:“讓我們忘記過去吧。”

這時,德拉莫伯爵帶著讓娜伯爵夫人及時地上場,親吻“王後”的手,之後四人退下。這壹舉動既是為救場,防止泄露,也是為表示王後確實與自己有親密關系。客觀來看,這場表演實在很失敗,但紅衣主教相信了,之後很長壹段時間都沒有再表示過任何懷疑。雖然他總是詫異雷托簽署公文的筆跡和他親吻過多次的王後的回信很象,也幾乎差點認出了那天“王後”身邊的侍從就是雷托假扮的。

接下來的事很順利。讓娜欺騙紅衣主教,說王後要買那條160萬法郎的項鏈,但國王不許。她想用自己的錢來買,偏偏手頭又緊,且又怕國王怪罪。因此王後希望紅衣主教作為中間人,訂下分期付款協議。

紅衣主教終於找到向王後效忠的機會,當然不肯放過。珠寶商、讓娜、紅衣主教,三人見面並訂下協約,160萬法郎分四次付清。項鏈則由讓娜帶去交給王後——當然,結果是直接進了讓娜自己的腰包,後來又拆散,在珠寶黑市上脫手賣掉了。

這串項鏈的第壹次付款日期訂在1785年8月1日。當時紅衣主教因自身的奢靡生活而負債累累,未能及時籌齊這筆巨款。收不到錢的珠寶商人直接跑去找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後訴苦,結果可想而知,王後震怒,這壹驚世騙局就此揭開真相。

據說,路易十六最初是想隱瞞此事,私下處理。但王後不肯,對主教的憤恨蒙蔽了她的頭腦,堅信主教才是罪魁禍首,目的是借由這項騙局來誣陷她。她利用王後的特權,說服路易十六下令將主教野蠻逮捕,送去最高法院公開審理,並不斷慫恿法院處死主教。

1786年5月31日,主教被判無罪,但也遭革職流放。女騙子讓娜被鞭笞,打上烙印並終身監禁。但後來她奇跡般地越獄去了英格蘭,還寫了壹本回憶錄。不難想象,她在書中是怎樣對王後極盡誹謗。

平心而論,這件事中王後完全是個受害者,她什麽也不知道。但我們也不得不說,瑪麗·安托瓦內特身為王後,確實有欠檢點的地方。若非所有人都知道她窮奢極欲,耗空了國庫,又有誰會相信堂堂壹國之後會分期付款買首飾?若不是她舉止輕浮,不守王室禮儀,主教又怎麽會相信她能在那樣深夜秘密接見他?

從這個角度而言,瑪麗·安托瓦內特也並不是完全無辜的。

可以說,項鏈事件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瑪麗·安托瓦內特在眾人心目中已成為“奢侈”、“靡費”、“荒唐”的代言人。

死刑·傾國之花雕落

法國大革命期間,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命運出現悲劇性轉折。在這無可抵擋的反王室浪潮中,國王和王後成了攻擊的首要目標——特別是王後。溫和仁慈的國王在國民看來還不是那麽有害,但揮霍無度的王後實在令人無法忍受。有人做過統計,在路易十六執政的十二年間,法國負債達到十二億五千萬!國王本身勤儉節約,誰用了這些錢,答案不言自明。當時的人們將她描繪成邪惡兇殘的魔女、無恥的淫婦,人民的怒火幾乎全部集中在她壹個人身上。而路易十六,則被描述成壹位仁慈愛民的好君主,只是被她帶累了(盡管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1789年7月11日,法國大革命正式宣告開始。隨後,14日,巴士底監獄被攻陷。路易十六很明白革命的意義,但他毫無辦法應對。而瑪麗王後,則認定”革命就是造反“,堅決不肯向革命派低頭。當整個法國貴族都四散奔逃,甚至有些人自願放棄貴族身份,加入革命隊伍的時候,瑪麗·安托瓦內特卻依然在用她微薄的力量捍衛王權帝位。原本只知道享樂的女人,此時終於爆發出驚人的意誌力。如法國政治家米拉波所說,”她是當時凡爾賽中唯壹的男子漢“。

但是,即便王後如此堅強,壹方面貴族的不合作,壹方面革命的浪潮又不可抵抗,國王夫婦還是不得不敗下陣來。1789年10月5日,凡爾賽宮被女性(和偽裝成女性的男性)革命者隊伍攻陷。6日,路易十六和王後及王子、公主,被押送往巴黎,住在杜伊勒裏宮。

在這裏,國王壹家所有的舉動都被監控,隨時防止他們逃跑,並且嚴格監控所有的信件往來和信息傳遞。但安托瓦內特不死心,她運用所有的聰明才智與外界聯絡,向外國求援,向流亡貴族求救。很可惜,人人都想獨善其身,甚至想從中漁利,根本沒有人真正關心他們的死活。

唯有忠誠的費森,這時候勇敢地站了出來。他為安托瓦內特設計壹套精密的逃跑計劃,但結果卻因為國王壹家缺乏應變知識和其他各種各樣偶然因素,而最終宣告失敗。他們在邊境城市瓦倫被發現,押送回巴黎。

重返巴黎後,路易十六接受了革命群眾們制訂的憲法,並成立國民議會。瑪麗·安托瓦內特表面同意,內心卻仍不肯屈服。她支持國王拒絕召開三級會議,結果反而使民眾的怒火更加高漲。

1792年,奧地利皇帝,安托瓦內特的侄子弗蘭茨即位。同年,奧地利與法國之間正式宣戰。

這壹場戰爭讓瑪麗·安托瓦內特看到了新的希望。她不斷利用自己在國內的優勢,用各種各樣的密碼將情報傳遞給奧地利軍方。毫無疑問,她期待著自己侄子的軍隊能進入巴黎,解救他的姑姑,幫助他們重振王室聲威。

盡管瑪麗將所有信件都銷毀,各種行動隱藏得非常好,但事情終究還是敗露了。再加上當時普奧聯軍統帥布倫瑞克偏偏發表了壹篇要法國革命群眾尊重王室的宣言,其中用詞激烈,態度囂張,大大激怒了革命者。1792年8月10日,憤怒的巴黎人民湧入杜伊勒裏宮,揚言要殺死國王壹家。驚恐的國王和王後走投無路,只好帶著王子公主尋求國民議會的保護。

1792年8月13日以後,國王壹家被轉移到丹普爾堡,過著囚徒壹般的生活。9月21日,立法議會宣布廢除王政。翌日,法蘭西第壹***和國建立。安托瓦內特耗費如此心血維護的王權,終究還是煙消雲散。路易十六行刑

隨著革命的進程,密藏在杜伊勒裏宮內的勾結外敵、陰謀鎮壓革命的大量文件被發現,路易十六被國民公會以叛國罪處死刑。1793年1月20日,他最後壹次見瑪麗·安托瓦內特,次日便被送上斷頭臺(參考圖片,當時法國所使用的斷頭臺就是這種吉倫特式斷頭臺。效率極高)。安托瓦內特就此成為寡婦。傳說中她卻仍不死心,還是進行了幾次逃跑,但皆以失敗告終。

1793年10月12日,瑪麗被送上審判席。諸多的罪名加在了她身上,其中有些簡直匪夷所思,例如與自己的兒子,路易十七發生亂倫關系。這種審判進行了數天,到15日,瑪麗被正式判處死刑。

1793年10月16日大約11點,瑪麗·安托瓦內特在革命廣場(即協和廣場)被公開執行死刑,之後草草下葬。可以說,直到最後死亡,她也未真正低過頭,始終維持著王後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