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無為的,沒有什麽是它不做的。
陶的無為與無為引論: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清靜主義是老子告誡君王不要與民爭。
莊子用寓言來描述道、真人等概念,很多篇章都是為了表現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從本意來說壹點也沒有錯。
但是,這對每個人都說明了壹種價值觀:沒事幹的人是最幸福的。
那麽在普通讀者看來,無為就成了實現這種最高價值的手段。
那麽,對所有人來說,他們就會向無為靠攏,故意“無所作為”。
沒有註意到的是,“刻意無為”和“不刻意為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後者才是道家真正的精神。
就像老子說的,無為導致無為。這句話只是給妳看壹個現象,就是不作為導致不作為。
但如果很多人帶著有色眼鏡去解讀,當“無為”成為我們的目標,那麽我們當然應該無為,但這種“應該無為”顯然是壹種“故意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