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
點睛之筆
我國有十二只年獸輪流當值的傳說,所以我們的農歷年就把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應用在歷法上,並配以地支,成為我們通常所說的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以及亥豬這十二生肖。
經典解讀
生肖的起源眾說紛紜。壹般認為是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也有人認為生肖中的動物與農業文明密切相關。我國先民最早馴養的馬、牛、羊、雞、狗、豬被稱為“六畜”,對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巨大。鼠、兔對農業生產有破壞性,但因為形象可愛,人們對它們又愛又恨。虎和蛇令人畏懼,人們卻又崇拜它們的力量和靈性。猴是壹種機智的動物,也深受人們喜愛。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動物,主管降雨,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意義非凡。因此,人們將以上十二種動物列入生肖行列。
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中有壹篇叫《日書》,裏面已經有“子,鼠也”、“醜,牛也”、“寅,虎也”之類的記載,說明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經產生生肖的概念了。不過雲夢秦簡中記載的生肖與今天不盡相同,比如,與午相對的是鹿,而不是馬;與未相對的卻是馬,而非羊。
東漢思想家王充所著的《論衡》中記載的生肖已經跟今天完全壹致了。南北朝時期,生肖已普遍使用,《南齊書·五行誌》中記載,當時已經有以某壹年的生肖定為該年出生的人的屬相的習俗了,陳朝詩人沈炯,還寫了壹首十二屬相詩:“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隰(xí)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狗其懷物外,豬蠡(lí)窅(yǎo)悠哉。”這裏的十二生肖已經完全按地支順序排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