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壹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妳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擴展資料:
朱自清喜愛古典詩詞,對古典詩詞非常熟悉。他寫散文時能信手拈來使詩詞的意境與散文的意境融為壹體在散文中創造詩情畫意的境界。例如他在《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中對秦淮河月景的描繪:“那晚月兒已瘦卻了兩三分。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天似藍得可愛,仿佛壹汪水似的;月兒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是壹條隨意畫的小規則的畫線。”這壹段,既有近物的細致刻畫,也有遠景的淡淡勾勒,而這壹切又是為了突出畫面的主體—月兒,為了寫出秦淮河上獨特的月景。
從形態、精神兩個右面,把沒有生命的東西寫得像有生命有感情的東西,色彩淡雅,畫面優美。更可貴的,這並非是客觀描繪,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朱自清似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畫面裏去了,在那裏尋找到了寄托。朱自清要求文學語言要“回到樸素,回到自然”要“變故為新”。所以他的散文語言讀起來使人感到樸實、自然而又清新,但寫景抒情又小失細膩生動而有壹種詩味。
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靜”的景物寫活了,例如:《春》寫“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鉆出來了”。壹個“鉆’字,就表現出了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再加上“偷偷地”修飾,狀其小知小覺出現,生動的表現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給寫活了。在《松堂遊記寫道:“好了,月亮上來了,卻又讓雲遮去了壹半,老遠的躲在樹縫裏,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從前人說:“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姍姍來遲而又被雲半遮的月亮,喻為害羞的鄉蔔姑娘。讓人感覺情趣無窮。
朱自清愛用疊詞,造成他散文的節奏感與韻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個疊詞,如“田田”、“層層”寫荷葉的多、密、重疊相連,“曲曲折折’寫荷塘的輪廓、形態“淡淡”、“薄薄”寫雲霧的輕靈、縹緲,‘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寫荷塘四面樹叢的茂密,“翁翁郁郁”寫樹色的濃重,這些疊字疊詞小僅增強了物態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富於音樂美。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疊詞則多達72處。“在黯黯的水波裏,又逗起縷縷漣漪”、“於是人們飄飄然如禦風而行的我們”、‘嶸朦朧朧”“富富麗麗”等,這壹些疊詞的運用,以及朱自清先生散文中長短句的巧妙搭配和兒化語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錯落有致,瑯瑯上口,頗有跌巖回環的聽覺美感。特別是朱先生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規句式的沈悶,使文章語言在洗煉中現出多樣化。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