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陸卬,字雲駒。年少機智聰明,風韻神態美好,好學不倦,博覽群書,五經多能通曉大義。善於寫文章,很被河間邢邵賞識。邢邵又與陸卬父親陸子彰交往,曾經對陸子彰說:“我認為妳是老蚌出了明珠,我想與妳為紀群之交可以嗎?”因此陸卬名聲日漸提高,儒者與官員尤其推崇贊許。
從家中征召出來任員外散騎侍郎,歷任文襄大將軍主簿,中書舍人,兼中書侍郎,還以本職兼任太子洗馬。自從梁、魏兩國交好,每年互派使者。陸卬屢次兼任宴請接待的官吏,在皇帝的宴席上賦詩,陸卬壹定先完成,雖然不是全都精巧工整,但是憑借機敏迅速被稱贊。
任中書侍郎,撰修國史。因為父親去世離任,守喪盡禮,因哀痛身體受損消瘦到極點。皇帝下詔以原來的官職起用,文襄當時鎮守鄴城,嘉獎他的卓越品行,親自登門來寬慰勉勵他。陸卬的母親是魏上庸公主,當初封於藍田,是個顯貴的婦人,很有誌向操守。
陸卬兄弟六人,全都是公主所生。所以邢邵常對人說:“藍田生玉,果然名不虛傳埃”公主教育小孩,都秉承大義方略。即使創傷巨大悲痛深重,出於天性,然而行為依照禮數法度,也是母親的訓導埃陸卬兄弟相繼在墓側建造守喪的草廬,背土堆成墳,朝廷十分贊嘆推崇。陸卬服喪完畢應當承襲父爵,卻不忍心繼承(他父親的)侯爵。
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薦陸卬的氣度才幹,文宣帝當面授給事黃門侍郎,升任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任清都尹,征辟為邑中正,食貝丘縣的俸祿。遭遇母親喪事,哀傷思慕毀形憔悴,幾乎不能承受喪事,病勢極其沈重,困頓昏迷伏於枕上。
又感染了風疾。第五個弟弟陸搏生病臨終時,對他的兄弟們說:“大哥瘦病成像這樣,性格又極其慈愛,我死的時候,壹定不能讓大哥知道這件事,哭泣聲壹定不可太大而讓他聽到,使他感傷悲痛。”家人到了葬禮時,才告訴他。
陸卬聽說而悲痛,壹痛便斷氣,當時四十八歲。陸卬自從在朝中,寬厚謹慎,嚴謹小心,不說人家的短處,不誇耀自己的長處,言談清明高遠,有審察識別人物優劣的才能,朝野之人都非常悲痛惋惜他。追贈衛將軍、青州刺史,謚號為文。所著文章十四卷,流傳於世。北齊的祭祀祖先神明的各歌賦,大多是陸卬所做。兒子陸乂,繼承始平侯爵位。
原文:
陸卬,字雲駒。少機悟,美風神,好學不倦,博覽群書,五經多通大義。善屬文,甚為河間邢邵所賞。邵又與卬父子彰交遊,嘗謂子彰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為群拜紀可乎?”由是名譽日高,儒雅搢紳,尤所推許。起家員外散騎侍郎,歷文襄大將軍主簿,中書舍人,兼中書侍郎,以本職兼太子洗馬。自梁、魏通和,歲有交聘。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賦詩,卬必先成,雖未能盡工,以敏速見美。
除中書侍郎修國史以父憂去職居喪盡禮哀毀骨立詔以本官起文襄時鎮鄴嘉其至行親詣門以慰勉之。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藍田,高明婦人也,甚有誌操。卬昆季六人,並主所生。故邢邵常謂人雲:“藍田生玉,固不虛矣。”主教訓諸子,皆稟義方。雖創巨痛深,出於天性,然動依禮度,亦母氏之訓焉。卬兄弟相率廬於墓側,負土成墳,朝廷深所嗟尚。服竟當襲,不忍嗣侯。
天保初,常山王薦卬器幹,文宣面授給事黃門侍郎,遷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為清都尹,辟為邑中正,食貝丘縣幹。遭母喪,哀慕毀悴,殆不勝喪,至沈篤,頓昧伏枕。又感風疾。第五弟搏遇疾臨終,謂其兄弟曰:“大兄尫病如此,性至慈愛,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聲必不可聞徹,致有感慟。”家人至於祖載,方始告之。
卬聞而悲痛,壹慟便絕,年四十八。卬自在朝,篤慎固密,不說人短,不伐己長,言論清遠,有人倫鑒裁,朝野甚悲惜之。贈衛將軍、青州刺史,謚曰文。所著文章十四卷,行於世。齊之效廟諸歌,多卬所制。子乂嗣,襲爵始平侯。
此文出自隋唐·李百藥《北齊書?陸卬傳(第二十七)》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北齊書》是唐朝史家李百藥撰,屬紀傳體斷代史,***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後約五十餘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為主。
《北齊書》是二十四史之壹,唐代李百藥撰。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到南宋時,五十卷的《北齊書》僅剩壹卷帝紀、十六卷列傳是李百藥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後人根據唐代史家李延壽所撰《北史》抄補修成的。
在科學技術方面,書中記載了信都芳和綦母懷文的事跡。從《北齊書》的記載中我們了解到:信都芳是個發明家,他明習算學,為發明之事常常廢寢忘食。他著有《器準圖》3卷,書中把古來渾天、地動、欹器、漏刻等發明匯編在壹起,配上圖樣及文字說明,是壹部可貴的古代科學發明史專著。綦母懷文是灌鋼技術的發明者。他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發明了用生鐵灌註熟鐵之中的灌鋼冶煉法,用這種材料制造的刀,能砍透三十層鎧甲。
作者簡介:
李百藥(564年—648年),字重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隋唐時期大臣、史學家、詩人,隋朝內史令李德林之子。
博學好文,初仕隋朝,拜太子舍人,輔佐太子楊勇。隋煬帝即位,貶為桂州司馬,遷建安郡丞,卷入農民起義。武德年間,歸順唐朝,流放涇州。貞觀二年,征為中書舍人,參與修訂五禮律令,遷禮部侍郎,轉太子右庶子,輔佐太子李承乾。人品耿直,直言上諫,作《封建論》。撰寫《北齊書》。以修史之功,遷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轉宗正卿,封安平縣公。
這時,隋末農民起義如火荼地興起。李百藥前往建安的路途經過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時,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於江都,導致隋朝統治機構陷入混亂。所以,李百藥沒能到達建安郡就職,被迫參加隋末農民起義,先後跟隨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杜伏威占有江南地區的同時,北方地區的李唐王朝勢力浩大。
唐高祖李淵派使者招撫杜伏威時,李百藥力勸杜伏威歸唐。杜伏威聽從他的建議,親自前往京城長安,命部將輔公祏與李百藥留守。但是,杜伏威途中猶豫後悔,遂寫信密令輔公祏殺死李百藥。幸虧杜伏威養子王雄誕極力保護,李百藥得免於死。隨後,輔公祏起兵反唐,以李百藥為吏部侍郎。
於是,有人告密李淵“李百藥與輔公祏同反”,導致李淵大怒。平定輔公祏後,李淵準備治李百藥之罪,恰好發現杜伏威令輔公祏殺李百藥的密信,證明李百藥並非反賊同黨。李淵怒氣稍平,以反唐罪名,將李百藥流放涇州(今甘肅涇川北)。終武德之世,李百藥始終未獲任用。李百藥過往經歷坎坷,幾經貶官,數遭譖害,死裏喪生。生活閱歷豐富,積累政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