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了實現了以教學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課題預期目標,為教學特色建設提供教育資源保障和有力的支撐,我們積極整合各個教學環節中有效落實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養的方式和壹般流程,構建了“導入激趣→自主創造→合作互動→引探釋疑→遷移實踐”的自主、合作、探究性課堂教學模式框架。1、導入激趣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景,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把圖、文、聲、像有機組合,使抽象的內涵轉化成情景交融、圖文並茂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知、理解,營造壹個語文教學的互動新空間,有如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天上的街市》、《背影》、《皇帝的新裝》、《詠雪》、《化石吟》等課件的制作,讓學生真的有如進入作品的真實情景中。比如《化石吟》中下下載大量動植物的化石圖片,及影片《侏羅紀》的圖片,就可以化抽象的語言文字為形象的直觀感知,大大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以這些真切生動的情景既可以啟動學生的學習潛能,活躍他們的思維,同時還可以培養提升個人的情操,養成真善美的體驗,造就獨立的人格。這無疑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的。2、自主創造電子閱覽室、網絡教室給予學生上網,根據自己的喜好結合老師的要求進行獨立網上學習。如初壹的兩個信息班進行的“四個壹”的活動比賽,先以教材為例子進行模仿學習,進行更新創造。整個比賽大力提倡壹個口號:“像學者壹樣認真閱讀,像作者壹樣創新寫作,像書法家壹樣端正書寫,像工程師壹樣靈活運用……”,加強自主獨立性的培養,增添學習的成功感。如在創作“勵誌格言”電子書簽、創作壹個寓言的過程中,同學們先在網上搜索學習名人偉人的勵誌格言、網上研讀《伊索寓言》後,再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創作,並配以精美的文字、插圖處理,自創勵誌格言、寓言故事。其效果很好。3、合作互動合作互動學習的過程中力主“教師與學生合作互動”、“學生與學生合作互動”,目的在於利用多媒體的教學環境及網上資源,以小組為單位,相互爭論、相互啟發、分工合作及取長補短,進行思維碰撞,淺者得其淺,深者得其深。通常學習時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組與組之間的挑戰競賽,由此增強競爭感和集體主義榮譽感。如在教授寓言四則——《蚊子和獅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鄰》、《塞翁失馬》時,可以即時上網閱覽這些寓言的VCD片,看圖模仿角色進行講故事比賽。又如下載的《皇帝的新裝》的10幅忍俊不禁、妙趣橫生的連環圖片引來學生陣陣的笑聲,給這些連環圖片配上動情的音樂後再讓學生進行小組復述故事比賽,這樣的效果當然是難以言喻的。這不僅改變當前很多語文教師只是錄音機播放示範朗讀錄音的固有形式,還積極力求在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中對“說”的能力切實地加強了訓練,務求做到“促學生想說,教學生會說”。4、引探釋疑引探釋疑的過程是以問答思考題為教學主線,學生先學先探,教師後講後幫,把教師的引與學生的探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好新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如在教《詩兩首》時,要求學生第壹遍自讀,感悟探究:詩歌寫了什麽內容?第二遍自讀,感悟探究:抒發了什麽情感?第三遍自讀,感悟探究:借紙船和金色花來抒情有什麽好處?每壹遍自讀,老師都不急於讓學生回答,而是給足學生讀書和探究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老師讓學生在多讀幾遍,有時要求默讀,有時抓住關鍵情節齊讀、範讀。由於充分保證了學生自主讀書探究的時間,在交流匯報時,很多學生有話可說,連平時不常發言的學生都提出了壹些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指導,解決了學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於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回自我,發展個性,充分調動了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老師及時發現和肯定學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獲,逐步消除有些學生的服從感、低下感、自卑感。5、遷移實踐書上的知識只是壹個例子,能學得更多的知識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語文課上我們尤其重視學生的遷移閱讀能力與實踐能力。像有的學生善於文字處理,有的學生善於繪畫,有的學生擅長網頁制作。如根據實驗班的實際,已經循序漸進式地開展了以下的“多個壹活動比賽”:設計壹張“勵誌格言”電子書簽比賽;設計壹次自由命題的電子手抄報比賽;創作壹個電子寓言;以愛護我們的母親河為題設計壹則廣告詞;……通過這些學習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比賽的過程中,讓學習的語文知識得到了靈活的運用,培養了學生的公平競爭、謙虛好學、樂於助人、求新求精、超越自我的好品質。我們構建這樣壹個模式,並不是說課堂上壹定要先講什麽後講什麽和怎麽講。模式中提到的各個環節糧是相輔相成的,並非壹個獨立的個體。只有在教學實際中靈活把握,才能使教學有聲有色。
三、探索有價值的課堂教學策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據此我們在實驗中進行優化教學策略的選擇研究,探索出常規可行的教學策略優選法。如散文《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教學策略優選法是:“壹讀了解作者,了解背景;二讀把握基調,感情朗讀;三讀理清重點,梳理結構;四讀品味詞語,挖掘內涵;五讀概括主旨,領會中心;六讀聯系現實,提高認識。”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其間的“小組讀”、“集體讀”、“聽讀”、“賞大河高山畫”等形式,選擇配備“文、聲、畫、像”等媒體信息,教學效果良好。如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精選教學策略是:1.圖片激情導入;2.簡介作品選集;3.速度感知內容;4.概述寓言要旨;5.研讀剖析難點;6.小結文體特點;7.口頭創新寓言;8.課外自選閱讀。從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看,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策略的選擇必須要把握的宗旨。如詩歌《天上的街市》的優化教學策略是:1.觀卡通夜空星光燦爛圖——課文激趣引出詩文(聽);2.觀萬家燈火圖,配樂朗讀——把握基調,感情朗讀(讀);3.觀“郭沫若”相關圖片——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說);4.網上找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復述故事,理解主題(說、讀);5.觀“牛郎織女”圖,配樂朗讀——品味特色,再現意境(說、讀)。四、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通過近兩年的時間實驗,經歷了醞釀準備、嘗試運行、持續發展的三個研究階段,試驗班從開始的1個語文教學班擴展到現在壹年級所有的語文教學班。通過師生的相互學習,把學文、作文與做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明顯地增強。學校於本學期初又裝備了近三十臺有較高配置的新電腦,在完善的網絡環境下學習語文,學生學習的熱情日益高漲,學生創作的作品有些具教學示範作用,如以“保衛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的PPT廣告語制作、電子勵誌格言等。參加研究實驗的老師而言,精誠團結、合作互動。繼續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語文的科學教學模式,繼續研究相關的語文的優化教學策略,是大家***同的目標。我校多次舉行的語文公開課獲得市教研室,其他兄弟學校的好評。其中我校參與該實驗的年輕老師在市教研室舉辦的“三新”優質課比賽與教案評比中分獲壹等獎。參加課題實驗的老師撰寫多篇教學教育論文,其中獲得市級壹等獎、二等獎各壹篇。所輔導的學生也有多篇作品公開發表或獲獎。
四、研究反思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我們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我們發現現實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多不足,為此,我們提出了下壹階段課題研究的五大重點,以此進壹步提升課題研究成果質量和實施新課程的水平:1、要進壹步引領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全面促使他們自覺地、創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變革之中,並以此為統領,有效地將“三維”目標落實於課堂教學。2、要立足“自主”,特別關註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與情感態度,切實提高自主學習、自主獲得的能力。3、要不斷變換“合作”方式,讓學生學習得更有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與人合作的快樂。3、要積極調整“引探”策略,激活學生思維,努力達到讓學生在質疑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在發現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