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文言文兩則批註

文言文兩則批註

1.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壹課《文言文兩則》註釋

兩小兒辯日孔子到東方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過去)問他們在辯什麽。

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最近,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

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麽大,等到中午的時候就像盛食物的盤子壹樣大,這不就是太陽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近的時候看起來大嗎? ”另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清涼而略帶寒意,等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這不就是太陽近的時候熱,遠的時候涼嗎?”孔子也不能判定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對孔子說:“誰說妳智慧多呢?” 學弈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專心致誌,只要是弈秋講的,他都學習;而另壹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裏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著搭弓拉箭把天鵝射下來。這樣雖然他同前壹個人壹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壹個。

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壹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2.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壹課《文言文兩則》註釋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寫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接著寫弈秋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後寫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為智力上有多大差別。通過這件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誌,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壹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壹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壹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3.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壹課文言文兩則下方的註釋是什麽

①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②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③通國:全國。④誨:教導。⑤為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⑥之:指弈秋的教導。⑦鴻鵠:天鵝。⑧援:引,拉。⑨繳:古時帶有絲繩的箭。⑩之:他,指前壹個人。11俱:壹起。12弗:不。13矣:了。14為:因為。15其:他的,指後壹個人。16本文選自《列子*湯問》。17辯鬥:辯論,爭論。18以:認為。19去:離。20日中:正午。

①及:到。②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③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④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裏。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⑤決:判斷。⑥孰:誰。⑦汝:妳。

4.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壹課文言文兩則下方的註釋是什麽

①本文選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下棋。②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③通國:全國。④誨:教導。

⑤為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⑥之:指弈秋的教導。

⑦鴻鵠:天鵝。⑧援:引,拉。

⑨繳:古時帶有絲繩的箭。⑩之:他,指前壹個人。

11俱:壹起。12弗:不。

13矣:了。14為:因為。

15其:他的,指後壹個人。16本文選自《列子*湯問》。

17辯鬥:辯論,爭論。18以:認為。

19去:離。20日中:正午。

①及:到。②盤盂:盛物的器皿。

圓者為盤,方者為盂。③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

滄滄:寒冷的意思。④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裏。

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⑤決:判斷。⑥孰:誰。

⑦汝:妳。

5. 六年級第壹課《文言文兩則》教案

百度上有學奕》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理解語句意思,把握課文內容,體會做事要專心致誌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復誦讀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3、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壹、粗讀課文 設疑自究(壹)、激趣導入 1、老師復述《孟母三遷》典故,學生猜。

2、簡介作者,認識孟子。學生自讀課本小資料: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和孔子合稱“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同匯編了《孟子》壹書。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壹篇經典文章(1)、板書課題,質疑。

(2)、引導學生看插圖理解題目(課件出示插圖)。理解題目後還想知道什麽?(二)、自讀設疑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中談感受(文言文難讀、難懂)。3、老師範讀(1)、聽節奏,標出停頓和讀錯、讀不準的字音。

(2)、妳們聽出剛才老師在讀這篇文言文時與白話文有什麽不同嗎?(總結朗讀方法:朗讀時速度比較慢,句中停頓多)4、學生同桌互相練讀。5、指明朗讀,註意正音:鴻鵠(hu) (fu)弗若與 弓繳(zhuo)6、喲,妳們壹下子似乎變成了滿腹詩文的少年書生了!在熟讀課文情況下還有什麽疑問?7、生質疑。

二、精讀課文 解疑合究 1、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如果方法恰到好處學起來會更省勁,讓我們拿起課本壹起讀譯文初讀課文。2、小組合作,古文、譯文對比閱讀,解疑探究。

三、品讀課文 質疑再究1、安靜的思考,熱鬧的討論,讓老師覺得同學們對學習文言文很有熱情,有什麽收獲嗎?有什麽發現嗎?誰敢為天下先?―――就是誰敢第壹個發言?(有生舉手)好!敢為天下先的人出現了。請大膽地匯報給大家聽生:我發現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壹個偉大的發現出示: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3、鼓勵學生在“之”字上批註字的意思或者在譯文中畫出對應的意思。

4、匯報交流△“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1)、引導學生對照譯文,說說句子的意思,同時借助圖片,幫助學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詞句的基本方法。

(2)、相機指導學生理解“者”、“也”的含義。生:善於下棋的人。

師:說得都對。這樣看來,這個“者”字,嚴格地說應該當什麽“的人”來講。

妳看妳剛才講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讀者――讀文章的人,勝利者――獲得勝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嗎? △“使弈秋誨二人弈……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1)、交流對這每句話的理解,再明白幾個“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讀通了課文,現在有讀懂了課文。

那麽,同樣是跟弈學棋的兩個人?為什麽壹個人學得好?另壹個人學不好呢? 生:壹個人專心致誌,另壹個人三心二意。 生:壹個人學得很專心,另壹個人想著怎麽把天鵝射下來。

師:能讀出他們各自的表現嗎?(文中) 生:找句子 讀師:是後壹個徒弟的智力不如前壹個人嘛?---------------為是其智弗若與?△“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句子的意思說明白,說順暢。

(2)、指導朗讀,體會文言文朗讀的語氣(壹問壹答的形式)5、他們倆對待學習各持有什麽樣的態度-----壹人專心致誌,壹人三心二意,專心致誌這個成語就出自《學弈》壹文,妳們還能用不同的成語概括他們兩人的表現?專心致誌----------心不在焉壹心壹意----------三心二意聚精會神----------心猿意馬壹絲不茍----------東張西望6、表演讀四、檢測反饋 拓展延伸1、課文學到這兒,對妳們來說壹定有了很深的啟迪,那就是-----------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專心致誌。是的,因為態度決定壹切。

來同學們,發揮我們的才能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創作幾句警示語,為他們指明道路。2、學生自創警示語:五、推薦閱讀 提高素養1、推薦閱讀出示“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選入本課的壹句話),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對課文思想內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讀壹讀。

3、擴寫或者創編故事。(假如兩個人都專心致誌,結果會如何?) 附:板書設計 學弈 專心致誌,學有所獲三心二意,壹無所得態度決定壹切《兩小兒辯日》教案教學目標: 1.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 結合課文中的書下註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3.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重點: 1.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 結合課文中的書下註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教學難點: 1.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時數:壹課時 教學流程: 壹、情境導入 “知之。

6. 六年級第壹課《文言文兩則》教案

1、課前可指導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或由教師提供壹些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方法,更不必講古漢語知識。重點詞句應當由學生對照註釋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難教師給予幫助。

如《兩小兒辯日》中“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的“去”為“距離”的意思,與現代常用義不同。還有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孰”“乎”“汝”等詞,在文中多次出現,諸如此類的詞要讓學生理解。

解決這壹難點建議分三步: 第壹,學生讀通課文後,根據註釋初步理解字詞和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可點撥指導,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第二,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 第三,用自己的話講壹講這兩個故事。

3、小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教師應樹立“朗讀是第壹位”的觀念。指導學生朗讀可采取如下步驟: 第壹,教師首先要範讀課文,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

第二,指導學生讀通順。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壹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如,《學弈》中的“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正確停頓是“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要讀出反問的語氣;“曰:非然也”應該讀出肯定的語氣。 第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最後達到背誦。

4、對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讀了課文,妳對文中的人物有什麽評價。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有所感悟。

如,《兩小兒辯日》中,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壹樣;孔子能正確地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5、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可向學生推薦幾篇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特別是壹些學生耳熟能詳(或者以前曾經從課文中學過)的成語故事,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讓學生嘗試自讀,能背誦更好。

7. 世說新語兩則語文書上的註釋有哪些詠雪和陳太丘與友期七年級上冊第

選自余嘉錫《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83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壹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有誌怪小說《幽明錄》.《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壹批文人編寫的.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陳元方是壹個講究誠信,能言善辯,聰慧機智的小孩.而且他可以捍衛自己與父親的尊嚴.友人是壹個不守信用,沒有禮貌,但知錯能改的人.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期行:相約而行.期,約定,約定時間.行,出行.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過中:過了中午.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丟下;去,離開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戲:玩耍,遊戲.尊君在不(fǒu):妳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壹種尊稱.不,通假字,通“否”,不.非:不是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壹方;委,丟下,拋棄.君:您.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慚:慚愧 引:拉,這裏指表示友好的動作.顧:回頭看.信:誠信,信用.譯 文陳太丘跟壹位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過了朋友還沒來,陳太丘便不再等候離開了.陳太丘走後他的朋友才來.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年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妳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了您很久您都沒來,他便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壹起走,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正午時妳還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抱歉,元方走入了家門,不回頭看父親的朋友壹眼.編輯本段中心本文記述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說明了禮貌和誠信的重要性,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

8. 初二上語文短文兩篇註釋

陋室銘的:(1)在:在乎、在於,動詞。

(2)名:這裏用為動詞,著名、聞名。 (3)靈:靈異,有靈氣。

(4)斯:這。是:判斷動詞。

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德馨:這裏指品德高尚。

馨,香氣。吾,我,這裏指住屋的人。

(7)鴻儒:學識淵博的學者,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8)白丁:本指科舉時代沒有功名的人,這裏與“鴻儒”對舉,泛指不學無術的平庸小人。通俗講為沒有學問的人。

(9)調(tiáo)素琴:調,原指調弄,這裏指彈奏。彈奏閑雅的古琴。

素:不加裝飾的。 (10)金經:古代用泥金書寫而成的佛經,壹說《金剛經》 (11)絲竹:琴、瑟、蕭、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這裏指奏樂的聲音。 (12)亂耳:擾亂耳朵。

(13)案牘(dú):公文,文告。 (14)勞形:使身體勞累。

形,形體、身體。勞,使……勞累。

(15)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1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楊子雲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雲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郡隆中山中。楊雄,字子雲,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

(17)何陋之有:有什麽簡陋的呢?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

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