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句的是壹位其貌不揚的年輕人,是的,在壹般人眼裏,這個年輕人很其貌不揚。
他穿著普通的運動衫,淩亂的頭發加上不壹般普通的五官,還有胳膊下夾著的壹大瓶礦泉水,和手上拎著的壹袋饅頭。
怎麽看都覺得配不上他自己說的北大老師的身份,也因此有人嘲笑說:
“看來當北大老師門檻不高啊!”
“我滴媽呀,要是這樣,我寧願我兒子不上北大。”
“這,能找到對象嗎?哈哈”
這些以貌取人的方式評論的人,根本不知道這個年輕人就是韋東奕,第49屆、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滿分、金牌第壹名的獲得者。
出生於1991年的韋東奕,父母都是山東建築大學的教授,而且爸爸是數學系教授,小時候的韋東奕就對數學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14歲時被破格錄取進山大附中的奧數班,2010年被報送進北京大學,只用八年時間就完成北大 的本碩博全部課程。
而且當年在北大讀大三時,韋東奕獲得國內最高水平的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的四枚金牌,這個比賽***計才五個項目,同時他還獲得個人全能獎。
現在大家知道韋東奕的厲害了吧?其實深挖他的成長經歷,我們更應該從中得到養育自己孩子的啟發,畢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啊!
1
興趣比天賦更重要。
韋東奕在學術圈裏被稱為“韋神”,不僅是因為他在數學領域取得的成就,更是因為他從小就是個對數學特別感興趣的孩子。
或許有人說,韋東奕的爸爸是數學系教授,他自然帶著數學基因,其實比基因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因為家裏有很多數學方面的書,所以韋東奕從小就會拿這些書來讀,小學壹年級時,他讀到壹本《華羅庚數學學校》的書,才正式開始喜歡上數學。
解出壹道道數學題的快樂,讓韋東奕在濃厚的興趣的加持下,更加專註地學習各類數學知識,後來逐漸顯現出超凡的數學能力。
爸爸陪著韋東奕壹起做數學題,看誰先解出正確答案,這些韋東奕小時候的日常,傾註了爸爸培養他的數學興趣的用心。
其實,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在某些方面有學習興趣,不同的是,有些父母能夠關註並挖掘出孩子的興趣,並培養孩子堅持下去。
“我的主業是養蟲子。”說這句話的是12歲的男孩殷然,他養著200多種蟲子,而且還在不斷地把新的蟲子抓回家。
記者問媽媽面對這樣的兒子是什麽感受?媽媽笑瞇瞇地回答:“非常有意思。”
爸爸媽媽帶著殷然壹起上山去找蟲子,拍蟲子的圖片,研究帶回家的蟲子的結構,小小年紀的殷然現在已經是個“昆蟲專家”啦!
德國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在感興趣的領域裏,不斷地探索求知,或許能夠助力孩子將壹技之長培養成安身立命的本領。
而且有了興趣的加持,會讓孩子在求知的過程中,更容易投入和專註,反過來強化孩子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
2
專註比成功更重要。
很多人都被采訪視頻中,韋東奕手裏拿的壹瓶礦泉水和壹袋饅頭震驚了,紛紛心疼地表示,如此重要的人才,怎麽不吃好點的飯菜呢?
或許對他來說,食物只要能吃飽就行,沒有必要那麽講究,時間還是應該花在數學研究上,那才是他持續專註的領域。
從開始對數學學習感興趣以來,韋東奕壹直專註於數學,從未間斷的持續學習,甚至哈佛大學想要打破校規邀請他去,願意直接免掉英語考試。
韋東奕其他學科的成績或許並不出色,還有他的外貌、談吐都在眾人之下,但是他的專註力卻在萬人之上,才會成為眾人膜拜的人物。
對於普通的孩子來說,將來不壹定會如此成功,但是父母壹定要培養的是專註力,讓孩子能夠在感興趣的領域持續深耕。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壹項研究,在房間裏擺放孩子平時喜歡玩的8種玩具,然後父母在7分鐘內,觀察孩子玩每個玩具的持續時間。
孩子年齡越小,玩的玩具越少,說明孩子的專註力越高, 如果孩子5歲左右還是每個玩具玩壹會兒就扔下的話,父母需要特別註意培養他的專註力。
無論是學校的學習任務,還是孩子興趣的學習進步,都離不開專註力的加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學習方式,必然是跟不上社會形勢的發展的。
以我家兒子為例,從小就喜歡玩樂高,壹輛消防車或者警車就能玩半天,裝好了就拆,拆了再裝好,樂此不疲還創意滿滿。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 只要專註於某壹項事業,就壹定會作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專註力的培養和提升,讓孩子能夠在固定的時段內,做好應該做的事情,不斷精進學習能力,助力孩子提升各項技能。
隨著孩子的成長,專註力強的孩子更容易找到細分的學習領域,在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上,取得更出色的成績。
3
內在比外在更重要。
網絡上奚落韋東奕的人,看到的都是他不拘壹格的外表,認為這種扔到人堆裏找不到的長相,還有普通到不值得壹提的穿著打扮,根本不應該是北大教授的樣子。
那又怎麽樣?韋東奕只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術研究上而已,要知道他自創的“韋東奕不等式”大部分人聽都聽不懂。
而在采訪中,記者讓他說壹句給今年高考生的話,韋東奕很直接地說:“加油,歡迎來到北京大學,我也不會說別的。”
有網友就說像韋東奕這麽不善言辭的人,怎麽當得好北大的老師?殊不知當北大的老師,並不是看口才好不好,而是看學術研究能力強不強。
2019年韋東奕擔任北大助理教授時,老師這樣介紹他:“這是新來的助教,數學題目有什麽不懂的可以問我,我不懂的可以問韋助教,他再不懂肯定是題目出錯了。”
比起“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想大部分父母都願意養出像韋東奕這樣優秀的孩子,畢竟內在比外在更加重要。
我家隔壁老李家兒子上初二了,每天早上要在鏡子前照來照去,至少磨蹭大半個小時,氣得老李把他推出家門,他還要回頭擦壹下運動鞋。
孩子愛美本沒有錯,但是過分關註外表就不太好了,老李的兒子戴名表穿名牌,可是成績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往下掉。
前幾日,老李跟我訴苦,說兒子的班主任投訴他有早戀傾向,老李跟兒子談心,兒子卻振振有詞地說:“我長這麽帥,談個戀愛怎麽了?”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 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
孩子在成人之前的大好時光,都應該用在努力學習,提升內在能力上,而不是只關註外表,忽視了學業將來連彌補的機會都沒有。
父母需要告訴孩子,穿衣打扮幹凈整潔就行,最重要的是培養壹顆豐富而又有趣的靈魂,才會讓孩子的壹生過得富足又幸福。
4
有網友評論韋東奕說, 這是將來可以為祖國做貢獻的人。
的確是這樣,正是因為有了韋東奕這樣在基礎學科領域刻苦鉆研的人才,才會讓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好。
身為父母的我們,或許生不出天才孩子,但是從天才成長的路徑中,獲得啟發並實踐在養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收獲多少都是成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