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即生瑜何生亮的意思?

即生瑜何生亮的意思?

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為什麽老天還要壹個諸葛亮啊?是主人公對自己的才華比不過諸葛亮的壹種嘆息。

 這句話來自三國演義,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擡高諸葛亮造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著名的褒蜀,抑曹,貶吳的文學作品。

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是根本沒有交集的兩個人物,諸葛亮出山時周瑜早已是東吳的開國功臣,威名遠揚,而諸葛亮當時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人物。赤壁之戰也是周瑜壹人指揮的,與諸葛亮完全無關,而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甚至捏造出壹個“借東風”的故事來,把諸葛亮寫得象個神仙,按魯迅的說法,演義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雲:“曲有誤,周郎顧”、“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原文摘錄

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

周瑜愈怒。忽又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拆封視之。書曰:“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壹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

今勞師遠征,轉運萬裏,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曹操失利於赤壁,誌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周瑜覽畢,長嘆壹聲,喚左右取紙筆作書上吳侯。乃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成大業。”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背景

東漢後期,曹操稱雄壹方向北滅了大敵袁紹統壹了北方。之後幾經展轉滅的大大小小數個諸侯。但與此同時梟雄劉備為了自己的勢力也在不斷努力,但終不敵曹操而敗北……謀士諸葛亮提出連孫抗曹之論,被劉備采納了。果然說服了孫權後,憑借著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龐統徐庶等的協助終於在赤壁大敗曹操……此時,興奮之余孫劉聯盟節立滅曹,但是終歸在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可憐的周瑜還不知道…想要壹舉占據曹操的荊州勢力,但卻被聰明的諸葛亮搶了先…盡管他妄圖強攻但是還是被趙雲的部隊射回,而且他也中了箭……..周瑜總是不甘心,幾次追要荊州總是無功而反…孫權愛惜周瑜讓魯肅替他去要荊州但仍是無功而反。情急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計,但是反被諸葛亮識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當周瑜再次與劉備方面談判時,劉備以取下西川為約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終於,他要和劉備翻臉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計,滅了劉備。但是這個計謀還是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終於周瑜又失敗了……但是聰明的諸葛亮卻認為還是不夠……因為他要去掉這個勁敵…..於是乎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譏諷周瑜……終於,隨著壹聲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周瑜去了………以上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來歷。當然在現在他的寓意已經引申為嘆息壹山還比壹山高的意思了。

俗語與心態

周瑜以其經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為君子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面對壹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願難遂下英年早逝。試想,如果他能正確的以壹顆謙虛誠摯的心去接納諸葛亮,中國歷史上豈不多了壹段佳話?

心態是壹匹脫韁的野馬,可以馳騁萬裏,但也可以踐踏莊稼,需要我們用熟練的技巧去馴服。

心態是壹股高山流水,可以滋潤禾苗,也可以顛倒壹切,需要我們用成熟的人格去為之引流。

李世民以其寬容的心態迎接著直言敢諫的魏征,君臣攜手***同開創了名揚古今的貞觀之治。

而曹操以其“寧負於人”的偏激心態獲得了千古罵名。

由此觀之,心態決定著壹個人的社會際遇。周瑜,曹操分別有著自負和自私的心態,因此他們也只可能是壹個郁郁而終而另壹個遭人唾棄的下場。

良好的心態決定於壹顆寬容的心,決定於壹個成熟的思想。它是心靈的愈傷劑為妳撫平心靈的傷痕。同時它也是生活的調味劑,使妳的生活充滿甜蜜和更加美好。

而偏激如同周瑜曹操的心態,猶如心靈的銹斑,這種特殊的“銹”傳染力極強,會讓壹個人的心靈銹死而變成壹個麻木的人,從而使我們的生活乏味,充滿著仇恨和自私。

補充

其畢竟是小說,對正真的歷史詮釋不高,本身帶有濃厚的主觀思想,我們應該看清歷史,不能歪曲了周瑜的人格,在歷史角度上來講,周瑜是位大將,風度極高,而小說是為了突出其主題,做出了藝術加工,小說中的周瑜與現實的周瑜完全不能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