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為什麽要從新經濟政策走向工業化,農業集體化

為什麽要從新經濟政策走向工業化,農業集體化

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在農業集體化運動過程中逐漸放棄了版新經濟政策時期的做權法目的。富農階級成為集體化過程中的打擊,造成了農業的長期落後:為了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為了加速實現農業集體化、消滅對象。這些做法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壹些地方甚至把農民的家禽、家畜等完全收歸公有:到1937年蘇聯全國完成了農業集體化。 1 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義為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2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征之壹,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壹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

3 工業化指壹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壹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征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壹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其初期,壹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範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壹定的地域範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壹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汙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4農業集體化,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為宣導***產主義,於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1934年蘇聯政府宣布農業集體化基本實現。蘇聯農業集體化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並引導農民走向集體經濟的過程。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列寧依據K.馬克思與F.恩格斯關於不能用力剝奪小農,必須通過示範和提供社會幫助把個體農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的生產和占有的思想,制訂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和通過合作社吸收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