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什麽是後母戊鼎?介紹下來歷用途

什麽是後母戊鼎?介紹下來歷用途

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由於殷商時期字體較為自由,既可正寫,也可反寫,因此,學者對“司”與“後”難以分辨,故而學術界爭論多年。2011年3月28日,新國博展牌把“司(si)母戊鼎”改名“後(hou)母戊鼎” 。甲骨文字書寫規則是:字形可以正寫或反寫,但字音字義不變。現在新國博展牌把司的反寫之形“後”讀作“hou”,這個讀音下的字義是“君主”,與“司(si)”義已不相同,這違反了甲骨文慣例,所以“後母戊鼎”還不能作為該鼎最後定名。1939年3月的壹天上午,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桿探找文物,當探桿鉆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時候,觸及到壹個硬物,吳希增將探桿取上來二看,發現堅硬的探頭卷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銹,他意識到探到寶物了。按當地規定,探寶不分地界,但探出寶來,寶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寶物售款的壹半。吳希增和吳培文商定之後,當晚便破土挖寶了。挖掘工作是秘密進行的,到半夜時分,挖下約10米深,寶物被發現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當時,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裏,大如馬槽,但只有壹個鼎耳,另壹個鼎耳不知去向,人們在泥土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估計,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擊斷失落了。 第二天夜裏,吳希增組織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們在洞口上搭了壹個架子,用兩條粗約五厘米的麻繩,壹條拴住鼎耳,壹條拴住柱足,壹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壹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桿撬起壹頭並將土填入底部,然後再撬另壹頭,再用土填起來,用這種辦法壹點壹點地往上擡,當提到六七米時,粗實的繩子突然斷裂了。此時,天將放亮,為防別人發現,又將洞口堵了起來。到了第三天夜裏,終於將這個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