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什麽是大學呢?不是說有高樓就叫做大學的,而是有大師才能被稱為大學的。強調了好的老師的重要性。
2、出處:1931年梅貽琦任清華校長的就職演說。
3、背景:
1931年,在清華校長連續易人、局勢動蕩不定的情況下,梅貽琦奉調回國擔任校長,穩住學校的局面,開創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就職演講中說了這句話。
當年梅先生回國擔任校長時,正是美金升值、學校經費綽綽有余的時候。為此,各院系除了大量購買圖書儀器外,校園內還有壹股大興土木之風。因此,他在就職典禮上說這句話,是要強調大學的好壞取決於大師的多少,而不是大樓有多高。
對於當時的清華大學來說,其有特殊情況,清華的校園在建設時已經規劃完成,學校由於庚子賠款又有充足的財力,當時的人才流動性也比較好,所以能夠引進當時的知名學者。因此,對大學來說,大師最重要,但大樓也不能沒有,如果沒有的話就難以吸引大師。
擴展資料:
梅貽琦演講對現代辦學的啟示:
現在理解“大樓”,應該指的是現代化的教學科研設施,是物質條件,是硬件。梅貽琦也說“我們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須有兩個必備的條件,其壹是設備,其二是教授”。
也許對梅貽琦校長這句話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大師很重要,但現代大學沒有大樓也不行,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辦大學的目的只有兩個,壹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學術造詣,是不能以數量計較的。
再看現在的所謂大師,學問變得越來越熱鬧,大師變得越來越華麗,頭銜變得越來越冗長。從老實本分的知識分子成為混跡社交的高手,遊走在各種團體,極盡腦汁寫學術論文,想盡辦法評職稱搞頭銜,真正能夠成為經典,百世流傳的文章寥寥無幾。早已與民國大師,那種安靜祥和、心無旁騖的治學觀念相去甚遠。
這段話更是提醒教學者應註重自身的學術修養,安心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