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有絲分裂的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和末期。

有絲分裂的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和末期。

有絲分裂的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和末期。

1、前期

細胞有絲分裂前期是指自分裂期開始到核膜解體為止的時期。

間期細胞進入有絲分裂前期時,細胞核的體積增大,由染色質構成的細染色線螺旋纏繞並逐漸縮短變粗,形成染色體。

因為染色質在間期中已經復制,所以每條染色體由兩條染色單體組成,即兩條並列的姐妹染色體,這兩條染色單體有壹個***同的著絲點連接。核仁在前期的後半期漸漸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於是染色體散於細胞質中。

動物細胞有絲分裂前期時靠近核膜有兩個中心體。每個中心體有壹對中心粒和圍繞它們的亮域,稱為中心質或中心球所組成。由中心體放射出星體絲(又叫紡錘絲),即放射狀微管。

帶有星體絲(紡錘絲)的兩個中心體逐漸分開,移向相對的兩極。這種分開過程推測是由於兩個中心體之間的星體絲(紡錘絲)微管相互作用,更快地增長,結果把兩個中心體(兩對中心粒)推向兩極,而於核膜破裂後終於形成兩極之間的紡錘體。

前中期是指自核膜破裂起到染色體排列在赤道面上為止。核膜的斷片殘留於細胞質中,與內質網不易區別,但在紡錘體的周圍有時可以看到它們。

前中期的主要過程是紡錘體的最終形成和染色體向赤道面的運動。紡錘體有兩種類型:壹為有星紡錘體,即兩極各有壹個以壹對中心粒為核心的星體,見於絕大多數動物細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細胞。壹為無星紡錘體。兩極無星體,見於高等植物細胞。

核膜破裂後染色體分散於細胞質中。每條染色體的兩條染色單體其著絲點分別通過紡錘絲與兩極相連。由於極微管和著絲微管之間的相互作用,染色體向赤道面運動。最後各種力達到平衡,於是染色體乃排列到赤道面上。

2、中期

中期是指從染色體排列到赤道板上,到它們的染色單體開始分向兩極之間的時期。有時把前中期也包括在中期之內。

中期染色體在赤道面形成赤道板。從壹端觀察可見染色體在赤道板呈放射狀排列,這時它們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處於不斷擺動的狀態。中期染色體濃縮變粗,顯示出該物種所特有的數目和形態。因此有絲分裂中期適於做染色體的形態、結構和數目的研究,適於核型分析。而且中期時間較長。

3、後期

後期是指每條染色體的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開並移向兩極的時期。

在後期被分開的染色體稱為子染色體。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時後期結束。染色單體的分開常從著絲點處開始,然後兩個染色單體的臂逐漸分開。當它們完全分開後就向相對的兩極移動。這種移動的速度依

細胞種類而異,大體上在0.2~5微米/分。平均速度約為為 1微米/分。同壹細胞內的各條染色體都差不多以同樣速度同步地移向兩極。子染色體向兩極的移動是靠紡錘體的活動實現的。

4、末期?

末期是指從子染色體到達兩極開始至形成兩個子細胞為止的時期。此期的主要過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細胞體的分裂。

子核的形成大體上是經歷壹個與前期相反的過程。到達兩極的子染色體首先解螺旋而輪廓消失,全部子染色體構成壹個大染色質塊,在其周圍集合核膜成分,融合而形成子核的核膜,隨著子細胞核的重新組成,核內出現核仁。核仁的形成與特定染色體上的核仁組織區的活動有關。

細胞體的分裂稱胞質分裂。動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細胞的胞質分裂是以縊束或起溝的方式完成的。縊束的動力壹般推測是由於赤道板的細胞質周邊的微絲收縮的結果。微絲的緊縮使細胞在此區域產生縊束,縊束逐漸加深使細胞體最後壹分為二。

高等植物細胞的胞質分裂是靠細胞板的形成。

在末期,植物細胞的紡錘絲首先在靠近兩極處解體消失,但中間區的紡錘絲卻保留下來,並且微管增加數量,向周圍擴展,形成桶狀結構,稱為成膜體。

與形成成膜體的同時,來自內質網和高爾基器的壹些小泡和顆粒成分被運輸到赤道區,它們經過改組融合而參加細胞板的形成。

細胞板逐漸擴展到原來的細胞壁乃把細胞質壹分為二。細胞質中的有關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等不是均等分配,而是隨機進入兩個子細胞中。細胞板由兩層薄膜組成,兩層薄膜之間積累果膠質,發育成胞間層,兩側的薄膜積累纖維素,各自發育成子細胞的初生壁。

擴展資料

分裂具有周期性,即連續分裂的細胞,從壹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壹次分裂完成時為止,從形成子細胞開始到再壹次形成子細胞結束為壹個細胞周期。壹個細胞周期除了上述的分裂期,還包括包括分裂間期。

分裂間期分G1、S和G2期,分裂間期為分裂期進行活躍的物質準備,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同時細胞有適度的生長。

百度百科-有絲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