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要內容如下:
1、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壹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
2、三味書屋則是壹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裏受到規矩的束縛。
3、作者並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沈沈,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三·壹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因此他無法公開與北洋軍閥作鬥爭,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學生還沒開學。
魯迅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的時候經常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就寫了這篇散文發表於《莽原》上,發表時加的副標題是”舊事重提之六“。
文章簡介:
這是壹篇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回憶性散文。在這壹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卷自如地描繪了壹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這個世界是由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組成的。先是百草園,顧名思義,是個荒涼的地方,如作品所說,“其中似乎確鑿只有壹些野草”,可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草園”變成“樂園”,其間就充滿了童趣,作品即以這為中心進行構圖。
兒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態,自然的情調,自然的聲音,必然萌發起他們的興趣,勾起無窮的聯想,那蟬的“長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都是孩子們對昆蟲語言的好奇想像。魯迅在百草園裏描繪的就是兒童在自然環境裏的極樂世界。
在作者筆下,百草園是壹個充滿了顏色和聲音的生命世界,連那青青的野草叢裏,也氤氳著壹個動人的故事。這故事極有聲色,但見金光閃閃,風聲颯颯,鬼影幢幢,妖氣重重,恐怖極了,又生動極了。
有人認為這像是閑筆,其實這看似信筆插話,卻是極具匠心,眾所周知,這是壹個民間的古老傳說,魯迅借助它饒有興趣地從另壹側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從結構角度看,這個故事是從園裏草叢中相傳“有壹條很大的赤練蛇”引發出來的,文氣貫通,毫無遊離之感。
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挖掘了潛存於他們心靈深處的奧秘。可以想像得出,孩子們對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歡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這壹插話是轉敘事為描寫,別開生面地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園壹滲入人情,就更其魅人了,這實是壹記妙著。
這篇散文敘事生動,寫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師形象。對先生這個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他是壹個封建老頑固,作者對他是暴露和抨擊的,其實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魯迅對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壹開始便以簡潔的線條描繪出他古樸的形象。
接著,以肯定語句,介紹了他的品性。在魯迅的筆下,這位老先生似乎也並不太“嚴厲”,學生行禮,他在壹旁“和藹”地回拜,備有壹條“戒尺”,定有“罰跪”的規則,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幾眼”,大聲嚷道:“讀書。”
管制似乎也並不太嚴,學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園裏頑皮,課間也能偷偷地嬉耍,但他刻板、迂倔,顯然在他看來學生是只許攻讀經書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經的,不許涉獵。課讀那壹場景卻又映現了他情性的另壹方面:樸真。
只見學生都悄沒聲兒各自嬉戲去了,就他壹人大聲讀書,面帶“微笑”,“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那聲音,那表情,那動作,自我陶醉,神遊其間,真是活顯出壹個迂老夫子的天真靈魂,可愛極了。不可否認,魯迅在對這位善良老人的描繪中,隱含有調侃之意,但其間多的是溫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