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境內天柱山簡介,其主峰海拔1488.4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稱為天柱山。
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遊人稱為“天柱壹絕”。神秘谷長約五、六華裏,谷底由54個形態各異的洞穴且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沈悶;但壹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激動欣喜。
擴展資料:
天柱山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壹(黃山、九華山、天柱山),被譽為"江淮第壹山"。早在漢武帝時就封為“南嶽”,歷代都有人文活動。
建國後開發為風景名勝區,景區獲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國自然和文化遺產地等稱號,並於2011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天柱山山體形成演變的歷史過程,可以追溯到距今26億年前的太古代時期。當時天柱山地區和整個大別山區壹樣,在晚太古為海洋優地槽發育時期。在地槽下降過程中,本區堆積天柱山簡介了巨厚的復理式建造(早期伴有超基性、基性巖,晚期伴有中酸性火山巖)的大別山群前身。
天柱山的景點簡介位於安康市西南約15公裏處。那裏,山勢陡峭,碧嶂插天,雄奇險峻。主峰如柱,插入天際,故名“天柱山”。也是安康四大名山之壹。天柱山,面臨滔滔漢水,山水相吻。歷代文人墨客、風流學士,常往天柱山登高賞景,賦詩題字。詩人贊雲:“巍峨萬仞插雲中,秀拔群山第壹峰;淡掃天光成翳翠,平分日色熏芙蓉;登巔不覺乾坤大,到底凝沾雨露濃;天降扶與生俊彥,便教柱石大明空。”天柱山上有座白雲寺,史載創建於唐麟2年(664年)。白雲寺是陜南佛教聖地四大叢林之壹,列為安康八景之壹。寺廟由三進四塔、壹爐五殿、九洞三院組成。沿臺階攀至12層,便是建真武祖師殿石碑,此碑為清代楷書精品。最高處三進佛殿的佛像,均為明代石雕精品。寺後有蓮花池,前有方池。據傳,看天池可知漢江水位。山北峭壁處有自然形成的9個洞,洞洞相通。化身爐建於明代,四座靈骨塔均高兩丈余,系該寺宋至清代的靈骨。白雲寺舊有亭宇、樓閣、大殿、廂房數百間。寺院內外松柏蔥郁,寒梅飄香。大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佛像千尊,香火鼎盛。現在的白雲寺,保留有殿宇、廂房60余間。
天柱山的簡介:壹般指潛山縣境內以其主峰天柱峰為中心的山地,有時也指其主峰。據1980年航空測定,主峰海拔為1488.4米,規劃保護區面積為333平方公裏,風景區面積為82.46平方公裏,中心位置(天柱峰)地理座標東經116°27′,北緯30°43′。
天柱山簡介的內容是什麽?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位於潛山縣西部天柱山簡介,因主峰如“擎天壹柱”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嶽”,被譽為“江淮第壹山”。這裏自然風光雄奇靈秀,兼容並蓄;人文景觀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堪稱壹幅絕妙天柱山簡介的山水畫卷!
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顯赫壹時;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天柱山簡介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歷代文學和書法之精華;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將新石器時期原始風光重現。
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自然風光雄奇靈秀,霧潮雲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飛瀑流泉,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這裏植被繁茂、物產豐富,珍貴植物有香果樹天女花、魚鱗木、珍珠黃楊、雲錦杜鵑等,珍稀動物有花面貍、琴鳥、娃娃魚等數十種。主峰海拔1485米,奇峭峻拔,直插雲天。水資源十分豐富,冠蓋全國名山。
天柱山旅遊簡介以下是天柱山簡介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天柱山的旅遊簡介天柱山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天柱山簡介:
天柱山全稱安徽省安慶市天柱山風景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AAAAA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天柱山,以其雄奇靈秀的山水、令人贊嘆的文化、爭奇鬥艷的花卉和四季宜人的氣候,構成天柱山簡介了獨特的自身價值,成為旅遊觀光的勝境,陶冶情操的聖地。 天柱山位於安徽省潛山縣西南部,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裏,又稱皖山、皖公山、潛山,潛山縣因山得名,安徽省簡稱“皖”亦源於此。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時止,歷代均有加封,備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時期,佛、道兩教視此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造剎,傳道布經。當年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禪之妙義悟世,安貧樂道,傳缽立化的遺跡仍依晰可見。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煙繚繞,已成為全國重點寺廟。 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天柱壹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白居易贊美天柱山的詩句;李白的“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自己歸宿的願望,足見其迷人之處非同壹般。她既有充溢陽剛之氣的“擎天壹柱”,又有構成挺拔之軀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飛瀑,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還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後人更有“壹柱擎天”、“萬嶽歸宗”的美譽。
門票·開放時間:
旺季150 淡季1107:00到17:30
主要景點
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9.8米。它淩空聳立,壹柱擎天,渾身石骨,嶙峋奇絕,瑰偉秀麗,如柱、如錐、如炬、如劍、如樓臺,又如生花妙筆,幫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天柱歸來不看峰”之贊譽!唐代大詩人李白路過宿松長江江面時,望見天柱峰的雄奇壯麗,放聲高歌:“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冥皖公山,_絕稱人意。”白居易也曾詠嘆:“天柱壹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宋朱熹大發感嘆:“屹然天壹柱,雄鎮翰維東。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明李庚也贊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躋猶未半,身已在蓬島。憑虛舉鸞鶴,舉步煙雲繞。天下有奇山,爭似此山好。”
天柱峰孤峰突起,山峰險絕,很難登攀,據記載,至目前為止,作為遊客登上極頂的只有兩人。
壹線天
天柱峰下,有壹峰與主峰裂有壹縫,如巨斧劈開壹般,下不著地,俗稱小天門,又稱“壹線天”。峰高不過10米,如壹初開的花朵,因而峰名“花峰”。仰望天柱峰的石壁上,有楷體橫書“頂天立地”四個大字。這是民國廿九年,國民黨將領劉義純題寫的。
渡仙橋
天池峰,為天柱山的第二高峰,它稍高於飛來峰,海拔1426米。天池峰,壹裂為三,由我們眼前這瘦瘦的兩段石條連接在壹起,這便是著名的“渡仙橋”,有句俗語:“人到橋頭皆是仙”。
登上天池峰頂,我們也可以領略壹下“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的氣概。這裏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是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的最佳方位。天晴之時,極目遠眺,飛來峰、銜珠峰,五指峰,山連天際;煉丹湖如同壹面銀光閃閃的鏡子被潛河、皖水兩條銀鏈夾在中間;大龍窩、後山、東關諸峰如同壹個個土丘,盡收眼底。
小心翼翼地跨過渡仙橋,即達方圓不足10平方米的壹平臺,臺中大小兩個石坑,稱“天池”。它深不盈尺,但水清冽,久雨不盈,久旱不涸。天池平臺外沿是懸崖絕壁,令人望而驚心,稱試心崖。試心崖是觀賞“天柱山佛光”最理想的地方。若遇濃霧彌漫山谷,艷陽懸掛碧空,那白色的雲霧上將會出現壹個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彩光環,光環層層相套,絢麗無比,更為奇特的是,妳的身影壹定映在華麗的光環之中。若遇“佛光”,將是妳的福氣了。
神秘谷
神秘谷,在天池峰南,又稱司元(玄)洞。天柱山最神秘處堪稱神秘谷,壹是因谷奇,二則自古就有許多神秘傳奇故事。
神秘谷石由龍宮、迷宮、逍遙宮等組成,自龍吟虎嘯崖入口,穿過五指峰,緊傍飛來峰,環繞銜珠峰,直達渡仙橋,全長400多米,落差100多米。從外面上看神秘谷,壹谷亂石堆而已,而近百石洞全在叠石巧堆之中,遊客再多,只聞其聲,難見其人。谷內洞上有洞,洞裏有洞;有的相連,有的間隔;疑無路時便是路,看是道處卻迷途;洞寬處容人無數,河底卵石清晰可見;洞低處人必須葡行,壹人擋道全洞漆黑;洞大時數人並步,可坐石小憩;壁陡處上下相連,手足並用;陰森處涼氣襲人,七彎八拐忐忑不安;明亮時泉水叮咚,松吟鳥鳴。
道家視此地為洞天福地,道書稱之為第十四洞天。舊誌稱此洞“空邃可容萬余武,下有水晶巖,直通滄海。後呼為總官洞。”
蓬萊島
花峰左側,壹峰蒼秀圓潤,它便是蓬萊峰。蓬萊峰海拔1350米,南眺天池峰,北依天柱峰。蓬萊峰是壹單體石壁,西、南、北三面岸陡壁削,向西延伸壹百多米處是萬丈深淵。峰頂狹長絕險,縱長百余米,寬僅二、三米。古木護石,葛蔓繞膝,躋身往來,險象從生。今已修建石級和護欄。峰下時常雲掩霧繞,峰頂在雲海中若隱若顯。上得蓬萊島,只見青藤蔓蔓,人跡罕至,濃霧繚繞,如入瑤池仙境呀!妳看西南北三面懸崖陡壁,古松倒掛,亂雲飛渡,似海島仙山,明代李庚有詩:“登躋猶未半,身已在蓬萊”,故稱蓬萊峰。登山峰頂可遠眺湖北英山、安徽霍山、金寨,領略毛澤東詩詞中“蒼山如海,殘陽似血”的壯美景象。
九井河
源於天柱山後宮殿,曲折宛轉,綿延十余公裏,匯千萬溪泉而成,其間幽潭飛瀑,風清氣爽,“九井西風”為潛陽十景之壹。
九井西風可算是天柱壹絕。絕就絕在壹年四季,無論陰、晴、雨、雪都有股西北風吹進古口、野寨壹帶。特別是夏天,不管白天天氣多麽炎熱,入夜西風壹來,暑氣頓消。因此谷口、野寨不光是人們聽風觀景的好地方,還是避暑勝地。
煉丹湖
煉丹湖,水面面積近3萬平方米,蓄水量8萬立方米,海拔高1100米,在中國名山中可以和天山“天池”、長白山“天池”相媲美。它水質清澈、碧綠如玉,四周群山羅列,環境優雅,天晴無風,湖如明鏡,藍天白雲,映入其中;四周群峰,蒼崖青松倒影其中,如錦如織,給這平靜的水面增添了生機;微風徐來,湖水蕩漾,波光粼粼,又是壹番景象,泛舟其上,如入瑤池。在“煉丹湖”平靜的水面之下,原來未修湖以前,稱“良藥坪”,又叫“上煉丹”。漢未明道左慈曾在此采藥煉丹,現在“煉丹湖”名即來源於此。左慈當年煉丹住過的“煉丹房”與煉丹起爐的“煉丹臺”還在。在“煉丹臺”,舉目四望,西關群峰,歷歷在目,飛來如墜,寶月如錫,銜珠欲墜,天柱在望。獅峰聳於左,青龍背橫於右,登仙打鼓諸峰在其東,麟角、覆盆、迎真諸峰峙其南,遠瞻近矚,可盡天柱壹山之勝。
天柱晴雪
天柱山的壹道獨特的景觀-天柱晴雪,俗稱“六月雪”。 “天柱晴雪”位於天柱山青龍澗北面的山崗上。
據誌書記載:“這裏翠嶺環圍,松杉繁茂,萬綠叢中,露出壹片砂崗。常年似冰封雪壓,四季如銀山爛海。尤其是雨後初晴,陽光輝映,砂礫經雨水洗濾後,格外潔凈無瑕,如皚皚白雪,光華耀眼。”明代詩人李匡有詩贊道:“五月六月寒常住,千年萬年雪不消。”在炎熱的六月,能身臨其境,壹定會頓感涼意。
天柱晴雪的成因與此處的地質、地貌形態有關。“雪山”由長石為主石英含量相對不高的混合花崗巖組成,巖石經常潮濕,日曬夜冷,巖石層面漸漸風化剝落,逐漸松散成砂,日積月累,堆積成崗,日光月色映照,晶光四射,瑩然似雪。
飛來峰
飛來峰在“龍吟虎嘯崖”的最西端,壹峰獨立入雲,峰頂巨石如蓋,渾身石骨,淺淺的水痕遍布全身,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飛來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為壹整塊巨石構成,頂有壹石長約3丈有余,圍長30余丈,高丈余,渾圓如蓋壓在頂峰,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峰因石名,峰頂的飛來石,像壹頂華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頂。許多遊人看到飛來峰,都十分驚奇。同時又有壹份擔憂:萬壹哪天刮風,把那個飛來石刮下來,可怎麽辦?
傳說天柱山在26億年前是壹片茫茫無際的西海,西海裏許多蛇妖鱉精在興風作浪,擾得民不聊生。後壹太上老君路見不平,運用法力從東海龍王處借來壹塊鎮妖石壓在飛來峰上,用來鎮妖。
又傳清朝乾隆皇帝來到天柱山,並不相信這個飛來石是從九天之外飛來的。真命天子隨口吟道:“飛來未必是飛來,定是世人胡亂猜”。話音未落,頓時電閃雷鳴,飛來峰上烏雲蓋日,飛來石隆隆作響,將要飛起嚇得乾隆皇帝趕緊改口道:“飛來壹定是飛來,不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當初要飛來”。言畢,天空壹碧千裏,詳雲繞騰。飛來石也穩穩當當地蓋在飛來峰頂。
飛來峰,從南面看,如帽如笠;從北面看,如棋如磨;從東看,如球如拳;從西看,則如牛眠虎臥。飛來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於泉水的長期侵蝕,形成壹塊石鱗斑斑酷似“龍鱗”的斑塊。細心的遊客不難發現,那外圍輪廓與我們現在安徽省地圖的輪廊有著驚人的相似呢!妳看那是淮河,那是長江
寶月峰
在飛來峰南面的是“寶月峰”。峰頂東西有兩個觸角狀的巧石,中間平坦壹塊方桌狀的石板,兩塊巧石像兩位老者各自向後微微傾斜,好壹幅悠閑自得的神態----“二仙對弈”;從東向西望,似壹彎新月掛在藍天----“寶月”;而從東南方向西北觀望又變成了“金雞唱晚”,真可謂移步換景,妙趣橫生!東邊,天蛙峰、丹砂峰、飛虎峰、佛子峰、迎真峰、石紐峰、麟角峰、覆盆峰、天獅峰等,群峰起伏,清秀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