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無事之時,良知固然是獨知,有事之時,良知也是獨知。
出自:王陽明《傳習錄》上第120條。
原文:“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人若不知於此獨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知處用功,便是作偽,便是“見君子而後厭然”。
譯文:無事時固為獨知,有事時也是獨知。人如果不懂得在此獨知處用功夫,僅在人所***知處用功夫,就是虛偽,就是“見君子而後厭然”。這個獨知處正是誠實的萌芽。
《傳習錄》簡介: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裏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心即理"本來是陸九淵的命題,《傳習錄》對此作了發揮。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
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壹分。"他這樣說是強調社會上的倫理規範之基礎在於人心之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