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壹:森林面積減少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因發達國家廣泛進口和發展中國家開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壹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壹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
事例二: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壹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裏。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
事例三:羅布泊消失了
塔裏木河全長1321公裏,是中國第壹、世界第二大內陸河。據《西域水道記》記載,20世紀20年代前,塔裏木河下遊河水豐盈,碧波蕩漾,岸邊胡楊叢生,林木茁壯。1925年至1927年,國民黨政府壹聲令下,塔裏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匯入羅布泊,導致塔裏木河下遊幹旱缺水,3個村莊的310戶村民逃離家園,耕地廢棄,沙化擴展。解放後的1952年,塔裏木河中遊因修築輪臺大壩,又將塔裏木河河道改了過求。塔裏木河下遊生態環境得以好轉,胡楊枝重吐綠葉,原來廢棄的耕地長出了青草,這裏變成牧場。
事例四: 水資源枯竭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無所不在。然而飲用水短缺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達7萬億立方米,加之工業廢水的排放,化學肥料的濫用,垃圾的任意傾倒,生活汙水的劇增,使河流變成陰溝,湖泊變成汙水地;濫墾濫伐造成大量水分蒸發和流失,飲用水在急劇減少。水荒,向人類敲響了警鐘。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流受到汙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過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汙染,汙染河流含磷量均值為未受汙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個國家為嚴重缺水,危及20億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東地區。許多科學家預言:水在21世紀將成為人類最缺乏的資源。正如人們所希望的,不要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後壹滴水。
事例五:海洋資源破壞和汙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汙染,有可能使全球範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1.01億噸魚中,有77.7%來自海洋。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而另壹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汙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汙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0淤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約是:城市汙水和農業徑流排放44%,空氣汙染33%,船舶12%,傾倒垃圾10%,海上油、氣生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