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傘高張[ huǒ sǎn gāo zhāng ]?
火傘:比喻夏天太陽酪烈;張:展開。 形容夏天烈日當空,十分炎熱。
2、黃傘[ huáng sǎn ]
1.?亦作“黃繖”。
2.?借指皇帝。
3.?黃顏色的傘。
3、碧傘[ bì sǎn ]?
指荷葉。
4、傘扇[ sǎn shàn ]
古代的兩種儀仗物。 均有長柄,上端分別為傘形和扇形。
5、傘頭[ sǎn tóu ]
陜北 地區大秧歌舞中領舞領唱的演員。 因以所執之傘為道具,故稱。 賀敬之 《重回延安--母親的懷抱》:“ 陜北 大秧歌在表演,這雪白的羊肚子毛巾,紫紅的腰帶,這領唱的傘頭,合唱的男女隊員,這不是壹九四三年的‘紅火’情景嗎?”
6、傘蓋[ sǎn gài ]
1.?傘蓋:古代壹種長柄圓頂、傘面外緣垂有流蘇的儀仗物。
2.?繖蓋:即傘蓋。
7、竹傘[ zhú sǎn ]?
壹種用竹作骨架制成的傘。
8、折傘[ zhe san ]?
就是能夠折疊起來的傘,是為了收藏、攜帶方便而發明的。
9、獺傘[ tǎ sǎn ]
見“ 獺繖 ”。
10、燈傘[ dēng sǎn ]?
燈泡上的傘狀罩子。
基本解釋
1.?擋雨或遮太陽的用具,可張可收。
2.?像傘的東西 。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傘是漢族勞動人民壹個重要的創造。 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上至皇帝出行的黃色羅傘,下至百姓的避雨工具,可以說傘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受漢族文化影響,亞洲許多國家很早就有使用傘的傳統,而歐洲至16世紀才開始風靡中國傘。
傘是壹種提供陰涼環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傘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了具延展性的布料,和其它可用作骨架的材料與纏線。使用時以手將之舉起,雖然傘在最初發明時的主要目的,是用來阻擋陽光,但是現在最常被當作雨天擋雨的雨具。用來遮蔽陽光的傘又稱作陽傘或遮陽傘,可固定於露臺桌等戶外家具,或用在海灘上。傘的其它用途包括裝飾物、拐杖甚至兵器,香港的老字號梁蘇記傘就是可作兵器的傘。
傘的發明
4000年前,壹個孩子頭頂壹片大荷葉,冒雨行走,雨珠從凸面的荷葉斜邊上滾下來,這啟發人們發明了傘。
頭頂荷葉,這種現象有可能使人從中受到啟發以至創造發明出傘,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成人頭戴頭笠之類的天真童稚,這與孩子們腰揣木頭手槍,騎著壹匹竹馬沒有多大分別。即使退壹步,頭頂荷葉的啟示當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雲雲,又從何說起呢?其實,關於傘的發明,民間有種種傳說。流傳較廣而又有文字記載的還是那位神通廣大的“魯班先師”。
據說魯班在鄉間為百姓做活,媳婦雲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壹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壹陣。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春天孩兒臉,壹日變三變,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以至"迅雷不及掩耳"。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壹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於是世界上第壹把“傘”就這樣問世了。而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終日在外勞作的丈夫而發明的。看來,若要申請專利,還是魯班夫婦倆人***享比較合理,這傘的發明,是他們夫妻恩愛、相互關心的產物。
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巧匠,同時代的孔老夫子,周遊列國,難免碰上日曬雨淋,於是在他出行的車上便制作了壹種固定的傘,既可遮風避雨也可遮陽避暑。這種隨車固定的"傘",在1989年發行的J162《孔子誕生2540周年》紀念郵票第二枚"周遊列國"上便可壹睹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