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1

 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語文名校調研文言文閱讀題: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壹)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詠雪》)

 (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陳太丘與友期》)

 10.《世說新語》是由____________組織壹批文人編寫的。(1分)

 1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撒鹽空中差可擬( ) (2)相委而去( )

 12.《詠雪》結尾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陳太丘與友期》中的友人因何而怒?其中哪壹句表明了友人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上述兩文都選自《世說新語》且都在字裏行間表達了對睿智兒童的贊許之意。文中謝道韞和元方的聰穎機智分別表現在哪個方面?請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0.劉義慶

 11.(1)相比(2)丟下、舍棄

 12.這正壹個暗示,表明謝安贊賞謝道韞的才氣。

 13.“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友人慚,下車引之。”

 14.謝道韞所對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蘊意,形象貼切。陳元方小小年紀對友人的批評十分中肯。(意對即可)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2

 陳太丘與友期 (9分)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2分)

 (1)太丘與友期行( )

 (2)去後乃至( )

 (3)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

 (4)尊君在不 ( )

 小題2: 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2分)

 小題3:學習這短文能讓我們明白為人的壹些道理,這些道理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即 和 。(2分)

 小題4: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妳的看法。(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答案:①約定②才③玩耍④通否。

 小題2:答案:您跟家父約好正午壹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父親,就是失禮。

 小題3:答案:①信②禮

 小題4:答案;不失禮,照理來說是失禮的,但元方勇於指出他人錯誤,他僅僅七歲,不該對他要求那麽高。可以看出他是個懂理識義、直率、正直不阿的孩子。

 小題1:試題分析:“期”在古文中有“約”“時期”“希望”等意思,本句中為“約”;“乃”在古文中用法比較多,本文中為“才”,“戲”是名詞動用:做遊戲,“不”通“否”,表示疑問。

 小題2:

 試題分析:將句中關鍵字詞解釋清楚,兩個“君”的意思是不同的,第壹個是對對方的尊稱,第二個指自己的父親。“期”,意為“相約”,“日中”,即“中午”,“信”,指“信用”。

 小題3:

 試題分析:全文的核心問題就在元方“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句話中,從中找到兩字即可。

 小題4:

 試題分析:此題答案不必唯壹,禮與無禮,關鍵在於分析的角度,站在元方“指錯”的角度與站在彼此輩分的角度,答案是不同的。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3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回:“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日:“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1、請用“/”標出下列旬子中的停頓。(標點符號處)

 陳 太 丘 與 友 期 期 日 中 過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後 乃 至。

 2、解釋劃線的詞語。

 ①下車引之( )

 ②撒鹽空中差可擬( )

 ③尊君在不( )

 ④白雪紛紛何所似( )

 3、翻譯下列句子。

 (1)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壹則故事中“友人慚”是因為___________;第二則故事中“公大笑樂”是因為_____________。

 5、文中的`陳元方和謝道韞都是古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請再寫出壹個古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及其故事。(要求不超過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日中/ 過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後乃至。

 2、①引(拉 )

 ②擬(相比)

 ③不(通“否”)

 ④似(像)

 3、(1) 和別人約好壹起走,卻把人丟下自己走了。

 (2) 在壹個寒雪日,太傅謝安舉行家庭宴會,跟他的子侄輩們談論詩文。

 4、“友人聽了元方的據理反駁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深感慚愧;謝太傅看到後輩們壹個比壹個出色,心裏高興。(意對即可)

 5、如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王冕四歲作畫;曹植七歲作詩等。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4

  陳太丘與友期(8分)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1)相委而去 (2)入門不顧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小題3當友人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元方從 和 兩點反駁。(2分)

 小題4從故事主人公的言談中,妳覺得元方是壹個怎樣的人?(2分)

 答案

 小題1(1)委:丟下、舍棄(2)顧:回頭看(每空1分)

 小題2過了正午後(友人)仍沒有到達,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離開以後(友人)才到。(補全省略1分,扣住重點字詞去和乃,其他意思通順即可。(1分)

 小題3無信 無禮

 小題4示例:表現了他的聰慧明理。(可從聰慧、有膽識、個性直率、懂禮識義等方面任選兩點回答)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5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解釋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①期行 期:_____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不: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交代“元方年七歲門外戲“有什麽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友人由“怒“到”慚“,其變化的原因是什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壹個什麽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約定 ②通“否”,不

 2.跟別人約好壹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己走了。

 3.為下文做鋪墊。“七歲”又為下文描寫元方年紀小卻機智聰明埋下伏筆。

 4.因為他在元方的批評下,認識到自己既無信又無禮。(意對即可)

 5.不管待人還是處事,都要講信用。(意對即可)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6

  文言文比較閱讀(11分)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課文《陳太丘與友期》)

 〔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亻及 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亻及 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亻及 請別駕從事③,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壹日,亻及 為違信於諸兒,遂止於野亭④,須期乃入。其為人若此。 (選自《後漢書·郭亻及 傳》,略有改動)

 註釋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剛擔任並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別駕從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棄、丟下) B.則是無信(不講信用)

 C.及事訖(完畢) D.先期壹日(約定的日期)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2分)

 A.相委而去 雜然而前陳者 B.計日告之 傳壹鄉秀才觀之

 C.遂止於野亭 駢死於槽櫪之間 D.其為人若此 安陵君其許寡人

 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兩文告訴了我們壹個同樣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從選材角度看,甲文選取的是友人“無信”“無禮”的反面例子,乙文選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從表達方式看,甲文側重____________,乙文側重敘述。(3分)

 (2)從甲、乙兩文的故事中,妳還得到了哪些新的啟示?(就壹個或兩個故事來談均可,至少兩條)(2分)

 答案:

 10.A 11.C 12.那人便問元方: “妳爸爸在嗎?”(或:那客人便問元方: “妳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13.(1)做人要講信用(答出“講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違信於兒童) 描寫(或:對話描寫;語言描寫)(2)答案示例:①要有禮貌;②要勇於改正錯誤;③要容許別人改正錯誤;④成人要為兒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對兒童也要說話算數;⑥做人要言行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