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大學生應該註重包容精神還是批判精神?

大學生應該註重包容精神還是批判精神?

包容精神!

我總覺得的每年的二十院賽決賽的辯題都出得非常糟糕,因為這些題目似乎壹開始就有了太強的傾向。去年那個:“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上的苦難還是歷史上的輝煌。”,對於“銘記輝煌派”,實在是沒有什麽好辯的。而今年這個辯題,當今中國更需要批判精神還是包容精神,更似乎是個不言自明的問題。

而經院的開場白讓我眼前壹亮:“我是張海超,我用開胸驗肺證明我是塵肺;我是唐福珍,我用自焚抵抗暴力拆遷;我是壹名普通的人大學生,我的博客屢次為管理員所和諧。我叫弱勢群體,我希望我的生存這個社會能包容;我叫不同政見者,我希望我的聲音這個國家能聽見。我叫中國公民,我希望我的自由,這個國度能保障。”

從壹開始,經院就占據了最大的制高點。他們把對方的辯論論點,直接全盤吸納到自己的論點之中,完美得無懈可擊。他們承認這個社會並不完美,他們承認這個社會存在著大量理性的、建設性的批判,因而感嘆這個社會對批判的包容不夠,希望能夠包容這些弱勢群體,包容不同意見的表達。

社會中本來就有兩種人,壹種人是普通的公民,另壹種是執政者。普通公民的批判聲音,只有在得到執政者的充分尊重和包容的前提下,才會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穩定動力。普通公民的批判與執政者的包容,本身就是對立統壹的兩面。而經院強調的,實際上就是執政者對異見的包容,權勢者對弱勢者的尊重,透過這個角度來解釋包容精神,事實上使得自己的包容精神,成為對方所講的壹切批評具有建設性的基礎。

其實這個論點並不難批駁。如果說我們要包容異見,要尊重弱勢,那麽首先前提就是異見的存在,弱勢的表達。不同政見也好,公民維權也罷,其實都強調的是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追求過程,強調的是對社會陰暗面的批判,而已這種持續的批判作為建設社會的持續動力。因而事實上經院所強調的包容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包容批判本身。批判,是包容的對象。沒有批判,沒有對抗,沒有矛盾,沒有沖突,包容根本無從談起。

如果商院的各位同學當時及時意識到這壹點,先化解經院設下的大圈套,然後在娓娓道來地展開自己的論述,完全是可以打開壹片新天地的。然而遺憾的是商院沒有把這壹點打出來,而是不斷地自說自話地論證自己的批判精神如何有意義。經院反復強調的是批判得不到包容,訴求得不到表達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而商院卻不斷強調要批判社會、提出訴求,其實就成了為經院的論證添磚加瓦。

當今中國無疑需要批判精神,即使這些批判會被“和諧”,但也並非沒有意義。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對於壹個言論自由和訴求表達不能得到充分尊重的社會而言,批判本身就是對意識形態藩籬的突破和挑戰,就是壹種建構公民社會的理性行動。

民間的批判相對於官方的包容,到底二者哪個更重要,卻真的是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壹個社會的利益訴求不能充分表達,壹個社會的不同意見不能得到尊重,這個社會的輿論生態必然走向偏激。言論自由,導向的是壹個溫和的輿論環境,政治民主,趨向的是趨中的政策趨向。如果政治改革停滯不前,言論表達自由不彰,這個社會的左右兩翼都會日益走向極端,走向偏激。

批判的調門不能降低也不應該降低,但是對不同意見的尊重,卻必須成為這個社會逐漸形成的***識。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如果不給對方留下壹條活路,社會的矛盾對抗不但不會消弭,反而會日益加劇。我向來認為,壹個人首先應該看到社會光明的壹面,看到社會的進步,看到社會成長的足跡。我們必須要感謝百年來,千年來中國人乃至於外國人,為中國社會進步前赴後繼的努力。感謝我們祖輩透過自己的犧牲換來的和平,感謝我們父輩篳路藍縷探索的改革之路,讓我們能夠在壹個免於饑餓的和平環境下長大。

但是,看到光明的壹面,並不代表無止境的歌頌。任何壹個社會,即使它再趨近完美,主流的輿論都應該是批判。因為只有看到不足,才能夠取得進步,只有了解社會並不完美,才能夠追求社會的改進。今日之中國,取得了許多成績,我們承認但不沾沾自喜。今日之中國,仍面臨許多困難,我們看到並且堅決批判。我們可以同時看到正面和負面,但是卻壹定要少表揚,多批判。壹個社會永遠不能在“知足常樂”中發展,壹個社會只能在不斷地批判中進步。壹百年前的美國,經濟騰飛,國際地位提升,壹切指標都蒸蒸日上。然而那時候的美國媒體人,發動了“扒糞運動”,掀起了“進步時代”,終於,美國的礦工開始有更安全的環境,美國的工會有了更堅定的維權,美國的社會公正開始邁開了20世紀的步伐。

我們同壹百年前的美國相比,有許多相似。因而我們批判。

但是,我們的批判還不如壹百年前的美國自由,因此,我們更加呼喚包容。有了執政者的謙卑,才有了“人民最大”。沒有執政者的包容,壹切的異見將永遠是異見,而不能建設社會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