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南赤瓟的簡介

南赤瓟的簡介

南赤瓟

學名:Thladiantha nudiflora Hemsl. ex Forbes et Hemsl.

科屬:葫蘆科(Cucurbitaceae)赤瓟屬(Thladiantha)

屬於多年生蔓性草本。其特征同赤瓟Thladiantha dubia Bge相似,最大區別是南赤瓟葉片為狹卵狀心臟形,而赤瓟葉片為廣卵狀心臟形。葉無斑。 南赤瓟葉形美觀,果實鮮紅。屬於典型的觀果觀葉地被,或做垂直綠化材料。見於大別山(見《連康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

瓟:bó 小瓜。古書上說的壹種草。

南赤瓟俗稱:赤瓟兒、裸花赤瓟、狗屎西瓜。

古代本草記載的王瓜,主要品種來源為葫蘆科植物赤瓟或南赤瓟。

王瓜壹藥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又名土瓜,赤瓟子。

《神農本草經》曰:“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

《新修本草》曰:“此物蔓生,葉似栝樓,圓無叉缺,子如梔子,生青熟赤,但無棱爾,根似葛,細而多糝。北間者,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子相似,根狀不同。試療黃疸,破血,南者大勝也。”

《本草圖經》曰:“王瓜,今處處有之,月令四月王瓜生,即此也。葉似栝樓。圓無叉缺,有刺如毛,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謂之土瓜根。北間者,其實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葉都相似,但根狀不同耳,三月采根,陰幹。”

《本草綱目》曰:“王瓜,三月生苗,其蔓多須,嫩時可茹。其葉圓如馬蹄而有尖,面青背淡,澀而不光。六七月開五出小黃花成簇。結子累累,熟時有紅黃二色,皮亦粗澀。根不似葛,但如栝樓根之小者,澄粉甚白膩,須深掘二三尺乃得正根。”

赤瓟至今在我國北部省區仍稱作王瓜入藥,有理氣、活血、祛痰、利濕、通乳的功效,主治跌打損傷、氣滯脅痛、黃疸、乳汁不下等病癥。

南赤瓟與赤瓟主要區別特征:卷須分2叉。雄花花序總狀;子房狹長圓形,上部漸狹,基部鈍圓,密被淡黃色的長柔毛狀硬毛。種子寬卵形或卵形,表面有明顯的網紋。分布於我國秦嶺及長江中下遊以南各省區。

赤包長圓形的是公蛋,圓形的是母蛋,因為赤包是雄雌異株的。春天把赤包蛋種在庭院墻籬邊,以後就會年年生長。赤包像壹般瓜類壹樣爬蔓,葉子為心臟形。種赤包的家庭,小孩子摘下赤包葉偷偷拍在別人身上,立刻就“粘”在衣服上,因為赤包的莖和葉都長有長的刺毛。

古代本草中把王瓜與赤包混為壹談。實際上,王瓜主產江南壹帶,又名假括樓,與赤包均屬葫蘆科,但不同屬,是兩回事。赤包(的瓜)是卵圓形的,王瓜(的瓜)是上圓下尖的;赤包種子是黑色卵形的,王瓜種子是褐色的,像螳螂頭,有著明顯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