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為什麽這麽悲觀這麽墮落這麽想自殺

為什麽這麽悲觀這麽墮落這麽想自殺

與師父對話——佛學大師談“自殺問題”

發信站: 燕南社區 ()

人為什麽要自殺?自殺者的心態為何?如何防範自己萌生短見?以及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走出自殺的陰影,重新活出生命的希望?二○○三年七月六日,星雲大師在澳洲舉行壹場皈依三寶典禮,***有中澳人士壹千多人參加。會後應信眾之請,針對自殺問題舉行壹場座談會。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錄。

時 間:二○○三年七月六日下午三點至五點

地 點:南天寺大雄寶殿

主持人:星雲大師

對 象:中澳信眾壹千多人

問:根據統計,目前不少國家都有自殺人數逐年攀升的隱憂,尤其在臺灣更經常發生父母強帶兒女壹同自殺的案件。請問大師,佛教對自殺行為與道德問題有何看法?

答:中國人說:“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覺得自己活得沒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斷。他認為這麽做又不會傷害到別人,和他人有什麽關系,哪有什麽道德不道德的問題呢?

其實,在佛教看來,自殺仍然是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佛法不允許人自殺。因為壹個人的生命,並不是屬於個人所有,這具血肉之軀,最初是由父母結合而生養,並且從社會接受種種所需以茁壯、成長。生命的完成是社會大眾的眾緣所成就,當然也應該回報於社會大眾,因此每壹個人都有義務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但是沒有權力毀滅任何的生命。

希臘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及亞裏斯多德(Aristotle),他們都反對自殺。前二者是從信仰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生命屬於諸神,沒有神的諭令,人不可以自殺;而亞裏斯多德則是出於社會倫理學的考慮,在他看來,自殺是加諸於社會的壹種不義行為,而且常常反映出當事人在道德上的缺乏自制。

此外,中世紀的宗教思想家奧古斯丁(Augustine)認為,人對於自己的生命,只有使用管理權,沒有絕對的生死支配權。另壹位宗教家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認為,壹切自己殺害自己的行為,都是不容於道德的自我謀殺。

自殺到底合不合乎道德?直到二十世紀的西方國家,基本上他們對於自殺或嘗試自殺,都認為是不能寬容的不道德行為,因此有些國家對於自殺未遂者還會判以刑罰,例如英國直到壹九六壹年都是如此。

不過,自殺雖說是不道德的,但也不能壹概而論,例如許多聖賢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為國家、為人類的利益而自我犧牲,妳能說這不算是偉大的道德嗎?如果把壹個人害死是不道德的事,那麽法官判人死罪,這究竟合不合乎道德呢?法官判處罪犯死刑,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秩序、公理與正義,妳能說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嗎?再如兩國交戰,壹旦戰爭就要殺人,佛教不容許殺生;殺敵是犯戒,那麽戰爭殺敵,合乎道德嗎?

其實,如果用嗔恨心去殺人,當然是不道德;如果用慈悲心去殺人而救人,卻是大乘菩薩的道德。就像醫生,為了醫學實驗,解剖人體,有時候把這個人的器官移植到他人身體,像這樣基於慈悲的救人之行,是合乎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

道德不道德的標準,應該從人心為出發點,於人有益的舉止是道德,於人有害無益的行為是不道德。也就是說,基於慈悲所做的事,便是究竟的道德;相反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慈悲,雖然是好事,仍然是不究竟的道德。就如倫理學家赫寧(Bernard Haring)說,壹個國家的間諜如果為了維護重大機密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不算自殺,因為這種行為不是出於自私的動機,而是為了保衛國家的秘密,是為了國家安全;這種為了某種高尚理想而結束小我生命的行為,不是“自殺”,而是“犧牲奉獻”。

依照赫寧(Bernard Haring)的觀點,只有出於自私的動機或不道德的殺害自己,才叫“自殺”。例如有的人因為情場失意、事業不順、經濟窘困、久病不愈,或因壹時承受不了重大打擊而以自殺來逃避責任,卻把問題留給人間、留給他人來承受,這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尤其更應譴責的是,現在有些人不但自己自殺,還要別人與他同歸於盡,例如剛才問到,父母帶著兒女壹起死,或者情侶***同自盡殉情,或者與仇家玉石俱焚,可以說都是喪心病狂的行為,令人難以同情。

不久前,臺灣彰化有壹對中年夫婦,因為經濟發生困難,壹時想不開,因此夫妻兩人先行吞下安眠藥,然後帶著小孩燒炭,準備壹起自殺。所幸後來因為小孩子大聲哭叫,才被鄰居發現而把他們從鬼門關給救了回來。

另外還有壹個得到憂郁癥的離婚婦人,她帶著孩子從三樓往下跳,小孩子當場死亡,婦人自己沒死,但多重性骨折,結果造成全身癱瘓,也把自己的未來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自殺甚或帶著別人壹起死,這種行為叫愚癡、邪見,也是不道德的。人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建築在別人身上,也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感染給周遭的人。我們看歷史上很多有德的君子,縱使自己內心充滿了痛苦,在人前也總是強顏歡笑,他要把歡喜帶給別人,而不會把痛苦傳染給別人。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應該加強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宗教教育。尤其人要有正當的宗教信仰,信仰不當,沒有正知正見,對世間的真相、真理認識不清,就容易胡作非為。像有些父母就是因為知見錯誤,認為帶著孩子壹起死是不忍心留他獨自在世間受苦,這是為了愛他,是壹種解脫。實際上這樣的行為是不合乎道德、倫理,是壹種罪惡,是無法見容於人的自私之行。

壹般說來,自殺的人大都只有想到自己,他把所有關註的焦點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他想到的只有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煩惱、自己的解脫。但是如果他的心中有愛,如果他能想到孩子、想到父母、想到親人、想到朋友,或許他的生命就得以延展,而不會活得如此的沒辦法。

在日本有壹處“青木原樹海”,因為經常有人到此自殺,富士吉田警察署因此特別在入口處立了壹塊告示牌,勸告想要自殺的人:“我們的生命是從父母那兒得來很珍貴的東西,請您靜下心來,再壹次的為了您的父母親、兄弟和孩子們想壹想。不要獨自壹個人苦惱,請您來與我商量壹下。”

人的生命要自然的生,也要自然的滅,強求的茍活與自暴自棄的放棄都不對。所以自殺前,請再給自己幾分鐘的思考,想想,人活著才能解決問題,死了怎能解決呢?只要妳有心振作,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何必用自殺來逃避呢?所以為了要泯除自殺,我們要增加道德的觀念與勇氣,心中要有與眾人同體***生的想法,要想到問題的解決總有第壹、第二、第三方案,何必把自殺想成是解決問題的唯壹途徑呢?

總之,世間的壹切萬物,從有情到無情,都有它的生命與生機,我們都應該保護尊重。所謂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類?所以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結束,或是因此又牽連、傷害到別人的生命,這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加以規範、防止。

問:如前所說,自殺的人大都因為遇到困難,生活不如意,或對人生感到悲觀、失望,覺得生命了無生趣,因此消極地以死來尋求解脫。請問大師,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建立信心,讓他們重新活出希望?

答: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殺其實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徒然留給世間及後人更多、更大的問題與痛苦,所以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自殺,因為這是做為人的壹種必要乃至完全的義務。

但是,現在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想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什麽呢?根據壹項有關“自殺原因”的研究調查指出,壹般人所以會自殺,除了精神方面有異常、性格方面有問題之外,“遭遇挫折”及“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麽”而自殺者,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如何防範自殺,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活出歡喜、活出希望,尤其活出心中有世界、有眾生、有因果、有道理。

就像前面提到,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天地間***生***有的,自己只有資格把自己奉獻為大眾,只有盡力讓生命活出意義與價值,但沒有摧殘生命的自由。

生命的意義在於服務大眾、在於成就別人;每個人活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要想到奉獻是生命的意義、服務是生命的意義、對社會的責任是生命的意義、造福大眾是生命的意義。壹個人能建立對自我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親人的責任感、對自己所受恩惠的人,如父母、師長等,妳還沒有報恩,責任未了,如何能壹死了之呢?

我曾經遇到過壹位青年,因為情場失意,悲傷難過,想要自殺。當時我去看他,要他冷靜壹點,並且念了壹首《中央日報》副刊上刊載過的小詩給他聽:

天上的星星千萬顆,

地上的人兒比星多;

傻人兒!

為什麽自殺只為她壹個?

世界上的人這麽多,難道都不值得妳愛嗎?何必苦惱、自殺只為愛她壹個人呢?這樣的生命價值不是太有限了嗎?

所以,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人生難免會有順逆境,心情難免有高低起伏的時候;壹旦發現自己的情緒陷入了低潮,就要懂得找善知識、好朋友談談話,或者自己看看書、聽聽講演,都有助於紓解壓力與轉換心情。

過去我在“中華電視臺”每天有壹個五分鐘的“星雲法語”節目,播出期間觀眾反應非常熱烈,曾經有人本來想要自殺,因為看了“法語”而激起了再奮發的信念。也曾有壹個家住高雄的國二學生寫信給我,他說自己不慎交了壞朋友而跟著學壞,原本壹些很要好的同學因此不再理他;雖然他已知錯想改,但那群壞朋友並不罷休。就在孤獨絕望想要自殺的時候,無意間看到《覺世》旬刊所刊載的“星雲法語”給了他很大的鼓舞。他想到自己還年輕,還有很多事沒有做,不能如此輕易了斷,所以決定要以歡喜的心情從頭開始新生活。

也有這麽壹個故事。有壹位失業的青年徘徊在臺北火車站前,望著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色發楞,想找壹個有錢人的座車撞上去自殺,以便讓貧窮的老母親得到壹筆撫恤金過日子。正在他萬念俱灰的時候,有壹個高貴美麗的小姐經過他面前,對他微微壹笑的點了個頭,這個青年壹高興,倒忘了尋死;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壹份工作養家,便不想死了!

曾經在佛光山臺北道場也發生過壹件感人的事。有壹個星期六的晚上,法師們正在忙著準備***修的時候,忽然接到壹通十萬火急的電話,對方說:“我要找住持說話!我,我想殺人!”

原來這位先生經營小本生意,不久前小舅子倒了他的錢,導致財務周轉不靈,眼看著月底就要到了,公司裏幾十名員工等著他發薪水,真是又氣又急,只想殺了小舅子壹泄心頭之恨。

住持慈容法師告訴他:“您殺了他,自己還得坐牢,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啊!”

“那我只有自殺了!”

“自殺了以後,家裏的親人情何以堪?難道要他們為妳背債嗎?”

“那我怎麽辦?怎麽辦呢?”對方的聲音沙啞了,想必是在掉眼淚。

慈容法師留下臺北道場的地址,請他過來談話。

約莫半個小時以後,他依約來到臺北道場。慈容法師安慰他:“人生難免有起有落,跌倒了,只要自己肯站起來,就有希望,況且人活著,不只是為了自己而已,更要為愛護自己的人著想。殺人、自殺,不過落得親者痛,仇者快罷了。”

看到他情緒漸漸穩定下來,望望墻上的鐘已經十點了,慈容法師說:“您趕快回家吧!這麽晚了,太太壹定等得很著急了!”

“唉!”他嘆了壹口氣,接著說:“我的太太很賢慧,但是回家看到她,就想到她弟弟,心裏更難過!”

慈容法師繼續耐心地勸導他。壹番懇談之後,這名男子居然請求住持收留他出家。慈容法師以出家必須知道家庭狀況為由,請他填表格,然後按照上面寫的資料,偷偷地打電話給他的太太。

“王太太!您請坐。”中年男子聽到這句話,吃驚地回過頭,只見太太在知客法師的引導下,走進門來,壹臉的悲淒。他不禁起身走上前去,與太太相擁而哭。

三個月以後,王先生夫婦二人再度來到臺北道場,拜訪慈容法師。王先生歡喜地說道:“感謝您救了我的壹生,也救了我的家庭。”

如何脫離自殺的陰影?如何活出生命的希望?其實光靠外面的幫助是有限的;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未來交付給神明保佑,這也是不夠的。人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當然,壹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完善,例如醫療制度健全、道路交通發達、民生飲水、公***路燈等設備都很周全,社會的富樂當然能減少人民壹些生活上的不如意。但是盡管外在的朋友、家庭、國家、社會提供給我們幫助,也要自己能接受。有時候別人的好意幫助,不見得當事人都能接受,有些人不但心生懷疑,甚至把別人的好意當成惡意。這種人凡事都往壞處想,別人就是再怎麽有心也幫不上忙。

我曾經說過,有的人聽了壹句不中意聽的話以後,旁人即使說了再多的好話來解釋、相勸,他壹句也聽不進去,他就只相信壹句壞話,不相信壹百句好話,其實這是自找麻煩。所以要想消弭自殺問題,必須靠自己有智慧、能明理,想想我為什麽要為別人的壹句話、壹件事、壹個眼神就上他的當,為他而苦惱呢?

此外,我覺得每壹個人平時要培養各種興趣,例如讀書寫作、蒔花植草、旅行郊遊、參加社團等。多參加壹些益智性的活動、對身心有幫助的活動,就不會自閉;壹個人如果太自閉,就會越來越想不開。今天的社會之開放、廣大,每壹個人都要走出去,要走入人群大眾裏、走入朋友圈子裏、走進書香學校裏、走進社團活動裏、走入義工行列裏。當然,走到各種正當的宗教信仰裏,都是很好的。總之,妳要有很多調適生活、紓解壓力的管道,尤其多結交壹些善友、益友,平時多聯誼往來,偶而相約喝喝茶、談談話,有時候別人的壹句話,壹語點醒夢中人,也可能受到很大的利益。

人生本來就是苦,人類的苦,有時是因為欲望太高,求不到當然苦;有的是愛嗔太強烈分明,想愛的愛不到,冤家卻常相聚守,自然就會感覺很苦。甚至老年體衰的苦、疾病纏身的苦,乃至死亡的痛苦等;有時看到別人苦,自己也跟著苦。此外,還有自然界給我們的苦,社會上給我們的苦,甚至經濟的、家庭的、人際的,各種的苦從四面八方推擠而來,真是苦不堪言。

不過,我們可以轉苦為樂,就等於壹間房子,本來是黑暗的,我們只要點個燈,就可以轉暗為明。人生懂得壹“轉”很重要,轉壞為好,轉惡為善。懂得轉身,退壹步想,海闊天空;懂得回頭,後面的半個世界,更是無比寬廣。

曾經有人問:我們拿念珠是念佛,觀世音菩薩也拿念珠,他念什麽?“念觀世音”。為什麽自己要念自己?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所以佛教講“自依止、法依止”,皈依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力量,不但自立,而且能幫助別人,如此社會才有力量,才會更美好;如果每壹個人都希望國家保護我、社會幫忙我、父母養育我、老師教導我、朋友對我好,那我自己來世間幹什麽的?所以人要在世間上生存,壹定要靠自己有力量,要強化自己、發揮自己最重要。若說要靠哪壹個人來救我們?靠哪壹個人來幫助我們?總不如自己可靠。

多年前,名作家三毛忽然厭世自殺,引起整個社會都在關心名人為什麽要自殺的問題。功成名就的人常有這種情況發生,面對挫折無法承擔時,就會想到以死來逃避。其實排遣的方法不外引開對死的註意力,情況就不會如此惡劣,壹個人對死都不害怕,世上還有什麽可怕的事呢?與其把生命毀於死亡,不如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所以,對於有自殺傾向,或曾經自殺過的人,以後如何輔導他,就如對受刑人的更生保護壹樣,需要社會大眾壹起來關心。

問:萌生自殺念頭的人,雖然多數是因為活得不快樂而輕生,但也有的人則認為死後可以和親人相聚,或是因為信仰因素而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請問大師,佛教對自殺心理,乃至因信仰而自殺的行為,有什麽樣的看法?

答:自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有的人以為自殺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實那是被苦逼迫到絕路,已經超過死亡的恐懼,他以為壹死就能解決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為。這種人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怎能說他對死不害怕呢?

談到生死,其實壹般人還是“寧在世上挨,也不要土裏埋”,不過也有很多人因為生活、事業、功課、感情等壓力過大,或因信仰偏差,乃至受了氣、有了委屈,壹時忍耐不了而走上自殺之途。不管自殺的原因為何,歸納起來不外乎:第壹、不明白生命的意義;第二、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遇事逃避;第三、不懂得自己的生命與別人的因緣關系;第四、不知道自殺、殺人都是同樣的罪業。

總說壹句,萌生自殺念頭的人,必定是自私,必定是無能、無力、無明,不懂得制造歡樂,不知道營造和人的同體***生,缺少對生命的認識。生命的意義是生生不息的,這才叫生命。自殺者因為沒有看到“生”,只想到“死”,所以他活著,念頭裏只有自私、灰色、暗淡;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美麗,所以死的陰影就籠罩他,死的魔手就掌握他,因此稍有壹些精神恍惚、意誌不堅的時候,死亡的繩索就會捆綁他、束縛他。

自殺的意念其實時刻都盤桓在我們的潛意識裏,壹遇到生命最脆弱的時刻,便容易化為行動,成為事實。日本第壹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名作家川端康成,兩、三歲時父母病故,數年後祖母、姐姐,祖父又相繼過世,這種對死亡的體驗所造成的恐懼,成為他壹生的陰影,終於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後的壹天,在公寓裏含煤氣管自殺,實現他說過的話:“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日本名作家芥川龍之介,正當三十五歲的壯盛之年,因感“人生比地獄還地獄”,因此仰藥自殺;另壹位同是日本人的知名畫家古賀春之江則覺得“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因而毅然自我了斷。雖然他們的死亡哲思不同,卻都同樣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璀燦的壹生。

“自殺”就是“自己殺害自己”。現代人不僅自殺的方式層出不窮,如服毒、跳樓、懸梁、投河、割腕、刎頸、燒炭等;就是形容自殺的詞匯也不在少數,例如“自盡”、“自裁”、“自決”、“自戕”、“自縊”、“自刎”、“自剄”或“自我了斷”等。甚至自殺的心態、動機,更是不勝枚舉。記得曾在報紙上看到壹則新聞,有壹個人養了壹條狗,人狗相處,日久生情。老狗總免不了死亡,這個養狗的人頓覺了無生趣,幾天後就自殺身亡,隨著老狗***赴黃泉。

歷史上燕太子丹與田光謀刺秦王,田光推薦荊軻。太子:“此事關系燕國存亡,務請保密。”田光:“是!”回家後立即自殺,用自殺來表示不會泄密。

佛教“三武壹宗”法難之壹的北周武帝廢佛時,佛教所有的經像幾遭焚毀殆盡,當時靜藹法師以“毀教報應”力諫武帝,但不被采信,後來遁入終南山,因自愧無益於佛法,乃趺坐石上,自割其肉而死。

宋朝的文天祥領兵抗元,失敗被俘,元軍統帥張弘範及將領李恒每日好酒款待,百般勸降,但在文天祥認為,死並不嚴重,失去名節才是嚴重,於是寫下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過零丁洋〉壹詩:“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後,從容就義。

所謂:“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世間上的人,有的人為了成全名節,他把名節看得比生死重要;有的人為了完成忠烈的誌願,寧可犧牲生命。所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其意義不能與壹般的自殺行為相提並論。乃至為教犧牲,為了信念而死,那就是他的生命,是更超越的生命。

佛世時,佛陀的弟子當中也偶有自殺或計畫自殺者。如比丘尼獅子歷七年修行,仍未能治其貪欲心,愧憤自身愚癡,遂萌自殺之意;然於森林投繯之際,頓然開悟。比丘薩婆得薩歷經二十五年修行,仍未得平安,遂決意自殺;但於抽拔剃刀時,頓然開悟。比丘跋伽利亦曾因此立意自盡,欲躍下山崖,以了生命;就在邁足將縱之際,突然開悟。

另據《雜阿含經》卷三十九所載,比丘瞿低迦曾六度開悟,六度退轉;於第七度開悟後,因恐第七度退轉,遂欲入滅。瞿低迦於第七度開悟後,已入超越生死之境,心中不再殘留任何妄念,佛陀遂聽任其自行般涅盤。乃至佛陀在過去世修行時,自己曾“以身飼虎”、阿難尊者壹百二十歲時因為不想再聽世間的邪言雜話而進入涅盤等,以及佛教壹些悟道高僧,他們預知時至、生死自如、坐脫立化等遊戲神通、灑脫自在地面對生死,就非壹般逃避責任而自殺,或是因信仰錯誤而導致集體自殺的行徑所能同日而語。

說到信仰,近年來世界各地不時傳出壹些教徒因為信仰邪教,導致思想偏差而集體自殺。例如,壹九七八年美國壹位患有妄想癥的牧師吉姆?瓊斯(Jim Jones),帶領九百壹十四名追隨者在圭亞那的瓊斯鎮(Jonestown)集體自殺,這是有史以來集體自殺人數最多的壹次。壹九九壹年,墨西哥的壹位名叫阿爾馬桑的政府部長由於信仰上帝走火入魔,率領二十九名追隨者在壹個教堂中集體自焚;壹九九四年、壹九九五年和壹九九七年,太陽聖殿教在北美和歐洲制造了三起集體自殺事件,造成超過上百人死亡的不幸;壹九九五年,五十三名越南村民在壹個篤信邪教的盲人帶領下使用粗劣武器將自己射殺;壹九九七年,三十九名“天門教”教徒認為不明飛行物會把他們帶到天堂,因此集體服毒身亡。邪教害人之深,由此可見。

其實在佛教裏,根據《成實論》卷十舉出,惡有“惡”、“大惡”、“惡中惡”三種,其中自殺亦教人殺是為大惡。《梵網經》也說,凡生者皆為我父、我母,故殺生即殺父、殺母。準此而言,自殺亦無異殺父、殺母。再如《大智度論》說,無論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殺之戒,亦將失其意義。

因此,壹般而言,佛教十分重視生命,因此反對任何戕害生命的作法,而主張應該在有生之年,發輝生命的光與熱,以奉獻壹己、服務大眾來擴大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延續生命的希望與未來,這才是正當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們面對人生應有的正確態度。

問:決定自殺的人,都有壹個***同的心態,就是想以死來擺脫壹切。請問大師,人死以後真的就能壹了百了嗎?

答:“人死壹了百了”,這種對生命的錯誤見解,普遍存在於壹般人的心裏,因此常見有人在遇到無法排解的困難或挫折時,就消極地想要自殺,希望以死來擺脫壹切。

其實,人到世間投胎為人,都是帶業而來;現世所受的順逆、好壞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為造作的結果,應該直下承擔,才能隨緣消業。如果遇到困難、苦厄,就以自殺來逃避,不但不能消業,而且更造惡業;如此舊業未消,又造新業,人生如何能解脫?如何能壹了百了呢?

所以,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自殺只有增加問題,甚至只會增加痛苦。比方說,我自殺了,即刻就會帶給我的家人、朋友、親戚、同學,乃至認識我的人無比的痛苦,有時還會把壹些未了的責任加諸給他們,增加他們的負擔。再說,國家栽培我、大眾成就我,正當能為社會服務的時候,卻因故自殺死了,這就是社會成本的浪費。因此,壹個人的自殺,不但造成社會的損失,並且拖累了許多人,辜負許多關心我、愛護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自殺也會留下很多的後遺癥。例如,壹個家庭裏如果有壹個前輩是因自殺而死亡,雖然隔了幾代以後,後代的子孫都會覺得不榮譽,不但在他們的心裏留下拂不去的陰影,有時還會起而仿效。所以我覺得社會上有時候發生兇殺案,被人殺死還可說是不得已的,自殺是不可原諒的行為。因為遭受外力而死是沒有辦法抗拒的事,可是自殺則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愚癡,是因為壹時想不開所造成;由於自己的愚癡想不開,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所以基本上自殺是不值得同情而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尤其,自殺者當時的心情,必定是帶著壹種心靈的創傷,是在痛苦、哀傷、無助、絕望、焦慮,甚至是憤怒、嗔恨、懊悔的情緒中死去,就憑當下這麽壹念,死後必定墮入地獄、惡鬼、畜生,這就是《俱舍論》所講的“業道”。

所謂“業道”,亦即貪、嗔、癡三業,彼此之間由貪生嗔,由嗔生癡,由癡生貪;前者能夠成為後者之道,或者互相輾轉為道,如此成為六道輪回之通路。也就是說,我人造作的業,自然會產生壹種力量引生結果;業本身就像道路,隨著善業能通向善的地方,隨著惡業通向惡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要萌生自殺的念頭,就不會有自殺的行為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