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取得的哪些成果?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這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在中國人民輿論的壓力下,向會議提出廢除袁世凱和日本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二十壹條”,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膠濟鐵路以及其他權利歸還中國,同時還提出七項“希望條件”廢除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但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參加“和會”的帝國主義國家拒絕。不僅如此,他們還決定將德國在山東掠奪的權利全部讓予日本,並將其寫進了《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至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完全失敗。但軍閥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出,舉國憤怒。5月4日,北京學生3000余人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壹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會後舉行了遊行示威,憤怒的愛國學生痛打了親日派官僚章宗祥,並放火焚燒了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軍閥政府派軍警鎮壓,逮捕學生30多人。全北京學生立即實行總罷課,並通電全國表示抗議。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地學生也紛紛遊行示威,聲援北京學生。在日本、法國等國的中國留學生以及南洋華僑學生都開展了愛國活動。6月3、4兩日,軍閥政府又逮捕北京學生近千人,激起全國人民的更大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漢、九江及山東、安徽等地的工人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政治罷工,上海和全國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後舉行罷市。至此,五四運動發展到新的階段,即從開始的***產主義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三部分人的統壹戰線運動,發展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範圍的革命運動--“六三運動”,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28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偉大開端。它開創了中國革命知識青年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五四運動實際鬥爭的鍛煉,馬克思主義的進壹步傳播,造就了壹批青年***產主義者。他們深入工農群眾,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罷工鬥爭,促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