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成功的人都是反人性的

成功的人都是反人性的

成功的人都是反人性的

 成功的人都是反人性的。在現實生活中,成功的人都是令人羨慕的,但是成功其實來之不易。我已經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成功的人都是反人性的的相關信息,壹起來了解壹下吧。

成功的人都是反人性的1

  人性,是壹種復雜且自私的惡

 聽過這樣壹句話:“人性並非十全十美,它也有諸多劣根。”

 人性是復雜的,它有好的壹面,卻也存在著許多難以掩蓋的瑕疵。

 就像我們會因為善良而幫助他人,卻又會因為自私而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有這樣壹個故事。

 從前,壹位富人和壹位窮人是鄰居,兩個人平時關系還不錯。

 有壹年,天降災禍,兩人地裏的莊稼均是顆粒無收。

 窮人因為沒有收成,只能挨餓等死,富人則用自己的積蓄買了很多糧食以供生活。

 見到窮人的慘狀,富人出於好心就送了窮人壹升米救急。

 窮人當時就感動得熱淚盈眶,連聲道謝,壹口壹個救命恩人地喊。

 後來,窮人熬過了最艱難的階段,便專門跑到富人家表示感謝。

 壹番道謝後,當窮人談起明年的糧食依舊沒有著落時,富人慷慨地說:

 “這樣吧,我這裏的糧食還有很多,再送妳壹鬥米。”

 哪曾想,聽到這個消息後,前壹秒還感激涕零的窮人轉眼就變了臉,非但沒有感恩,反而嫌棄富人給的少。

 他貪婪地向富人索要更多的糧食,並且要求富人拿錢給他。

 富人拒絕後,他氣憤地喊道:

 “妳這麽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壹些糧食和錢,才給這麽壹點,妳真的很壞。”

 “升米恩鬥米仇”,人性的復雜在壹個人身上演繹的淋漓盡致。

 作家張方宇曾說:“人性中的多數品質讓人厭惡。”

 深以為然。我們不可否認,人性中確實存在好的壹面。

 可在利益面前,人性的諸多瑕疵就會原原本本的暴露出來,可怕到我們無法想象。

 歸根結底,人性裏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惡。

  放縱人性,是壹種自我墮落

 管理學中有壹則木桶定律。

 定律中講,壹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人亦如此,我們生活質量的好壞,人生層次的高低,也是由人性中惡的壹面所決定。

 若不加以反抗,肆意縱容,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會形成不易更改的劣根。

 我們的結局,也將會隨之逐漸變糟。

 清朝大臣和珅的結局便是壹個很好的詮釋。

 提及和珅,我們都知道,他過於放縱自己的貪婪,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貪官。

 然而,早年的和珅並不貪。

 乾隆四十壹年,和珅勤勤懇懇,政績卓越,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從管庫大臣升任到軍機大臣,壹躍成為了大清朝舉足輕重的人物。

 在此期間,有位叫安明的人想要提升官職,便私下偷偷來給和珅送禮,希望得到他的舉薦。

 當時,和珅為官清廉,常常提醒自己,要嚴於克制貪念。

 見有人想通過賄賂方式謀取官名,和珅當即壹口回絕,並告訴安明,如果他有真本事,自己壹定會舉薦提拔。

 隨後,經過核實,安明確有能力,和珅便保舉他升了官。

 安明得知後,既高興又感動,就拿了壹塊價值不菲的玉送給和珅作為答謝。

 面對如此寶貴的禮物,和珅依然不為所動,婉拒不收。

 就這樣,清廉為官加上為人聰明,皇上對和珅賞識有加,大大小小的案件都交由他去辦理。

 壹次,審理完壹樁大案件,看到罪犯遺留的巨額財產,面對巨大的誘惑,和珅動了貪念,便將財產私吞。

 自此,他嘗到了大財的滋味後,貪念壹發不可收拾,貪心越來越重,錢財越貪越多。

 直至被賜死時,他家財萬貫,富可敵國,總家產比整個王朝十幾年的財政總收入還要多,堪稱“第壹貪”。

 俗話說:“過度放縱人性,相當於自我毀滅。”

 人生在世,多數人的生活之所以過得並不如意,其實大部分原因並非外部環境導致。

 而是我們“咎由自取”,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私欲,便放任那些惡不管不顧,肆意行事。

 最終,被它們拖垮了前進的腳步,使我們壹點點墜入深淵,落得悲慘下場。

  反抗人性,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

 在網上看到壹個問題:

 “當妳看到以前與妳條件差不多的朋友,如今突然發達了,過得比妳好,妳的第壹反應是什麽?”

 有人回答:“雖然我很嫉妒他,但我要向他好好學習壹下。”

 也有人說:“他就是踩了狗屎運唄,我有他那個好運氣,我也可以。”

 同樣壹個問題,不同的回答其實代表了不同的思維邏輯。

 前者雖然出於人性的本能心生嫉妒,卻能夠克制這種本能,虛心向對方請教;後者則滿心嫉妒,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壹星半點。

 我們常說:“放縱是本能,克制是本事。”

 誰都會輕易的任由人性的惡肆意橫行,遇到難辦的事情就偷懶;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嫉妒;壹言不合就沖動發火……

 困難的是,我們能夠學會反抗這些人性。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比別人走得更遠,站得更高。

 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老師講過這樣壹個故事。

 他說,有位企業創始人某次跨年演講的主題叫“時間的朋友”,視頻壹經傳出,全網爆火。

 可是很早之前,他就出了壹本書叫《做時間的朋友》。

 如果換做平常人,看到自己創造的概念被他人拿去,肯定會特別生氣,甚至上告法院去打官司。

 然而,他卻反其道行之,克制住生氣的沖動和嫉妒的心理,主動跑去找人家談合作。

 結果,兩個人壹起出了壹個專欄,成了當年平臺的第壹銷量,完成了雙贏。

 看完不由感慨,有些人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克服了常人所不能。

 楊瀾曾說過:

 “決定妳是什麽的,不是妳擁有的能力,而是妳的選擇。”

 選擇縱容人性,人生就會隨著不斷滿足自我享受的過程中毀掉自己的前途。

 但選擇反抗人性,即便開始很艱難,卻會在正確的道路上越過越好。

 有時候,人與人的差距,往往在於是否能克制住人性中壞的壹面。

  真正的強者,都是反人性的高手

 人類的大腦,在經過漫長的演化後,已經形成了壹種好逸惡勞、趨利避害的核心觀念。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其實不難發現,那些總被人羨慕的強者,他們身上都少不了壹個特征——反人性。

 所有人都知道躺在床上刷視頻、追劇舒服,可總有人以壹股頭懸梁錐刺股的勁頭去追逐更好的生活。

 所有人都知道嫉妒別人比自己優秀遠比承認自己差要容易得多,可總有人能夠坦然接受事實,向別人的長處學習。

 所有人都知道沖動易怒是人的本性,可總有人能夠克制自己,以冷靜的頭腦去待人接物。

 要知道,若想成功,首先要打敗另壹個自己,那個被人性控制的自己。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以壹介布衣之身,建立了大漢王朝,便是因為成功克制了自己的惰性。

 年幼時,他好吃懶做。

 在那個以農為本的社會,他出身在壹個普通農民家庭,卻懶得下地幹活,以至於他的父親時常訓斥他越長大越懶。

 甚至,二三十歲的他依舊整日遊手好閑,因為懶,在當地出了名。

 好不容易有機會當上壹個小官,也懶於做事,終日和壹幫兄弟廝混,到處混吃混喝。

 然而,因為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氣派,他幡然醒悟,壹改之前的惡習,日夜操勞,努力進取。

 最終,他戰勝了人性的懶惰,造就了壹番偉業。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道:“自勝者強。”

 真正的強者,必須善於在特定的環境下,克制自己的欲望,反抗人性。

 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

 如同美國心理學家麥格尼格爾博士在《自控力》壹書中寫道:

 “集中註意力、拒絕誘惑、控制沖動、克服拖延是非常普遍的人性挑戰。”

 壹個強者之所以能夠在眾多普通人中脫穎而出,完全得益於他不同於普通人的“反抗”模式。

 當他能夠不斷反抗人性的惡,壹步步擺脫人性的控制,生活就會由自己掌控。

成功的人都是反人性的2

  “反人性”只是手段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說到反人性,其實是把人性理解為天性。天性顧名思義指人天生的性格,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壹樣,餓了會哭,醒了會鬧,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這本書中有這樣壹句話:“真正的反人性不是以克制天性為目的,而是通過克制天性的手段達到某種目的。”

 比如寫作這件事情,寫作者經常都會有靈感嗎?當然不是,很多人在電腦前坐了壹個小時,但是怎麽也想不出來壹個新穎的選題。

 這時候,自然而然的放棄就是我們的本性,但是所謂的”反人性“就是克制本性,不想做什麽的時候,偏去堅持做什麽。

 當大腦的潛意識告訴妳,別去寫了,這時堅持去寫,妳就會發現妳所寫的內容高度甚至超出於妳之前思考的範圍。

 所以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反人性只是說克制天性。我們會疲倦會懶惰,但是,而為人,應該去克服這樣的天性。

  打破思維規則,拒絕形式化

 為什麽要克制天性?

 為了提升我們的認知,加深對某壹事物的理解,去練就某種思維方式,獲取更大的進步,亦或是在某壹行業取得成果。

 如何克制天性?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認識和結果之間有壹座叫"踐行"的鴻溝。

 就像寫作這件事情,它就是反人性的訓練,也就是在不斷打破思維規則。

 但是我們壹定要先去做,才能夠有進步的可能。

 選擇放棄,是我們的本性和天性,但是咬著牙去堅持的話,才能夠去打破我們的思維規則,提升寫作能力。

 其次在做的過程中,壹定要有所得。

 譬如很多人也在看書,周末躺在沙發上拿出壹本書,喝著咖啡,悠閑的坐壹下午,美名其曰的說是在學習。

 看似是在犧牲寶貴的時間讀書,但其實是在看別人整理好的東西,是屬於被餵的狀態。

 真正能夠提升認知系統獲得進步的方法,需要大腦的積極主動性來去實踐。

 看書時,大腦越不舒服,越能獲得更有效的進步。

 就像我們平時看很多書,看的`很快,是因為我們的思維認知和這本書作者的思維認知是相持平的。

 但是當妳想要去看哲學書籍,可能就會很難,妳的認知遠遠達不到作者的認知水平。

 想要去提升進步就要多看讓我們大腦不舒服的書籍,才能夠慢慢的提升思維方式。

  克制天性,順應人性

 那到底什麽是人性?

 人其實是壹個復雜的矛盾體,具有生物性,社會性和精神性。

 我們去克制天性,其實是為了更好的達到人自身內核與外境的良性循環。

 為什麽這樣說呢?

 動物和人都是有生物性,也就是自身的獸 性。人和動物都會通過感官刺激追求生理上的快感。只是每個人展現的程度不壹樣。

 社會性也就是我們作為社會個體與諸事物之間的聯系,更多的是與外界如何相處的問題。

 精神性是人性中最高層次的需求,更多的是向內索取。

 人類最終想要實現自我價值,也就是通過克制我們的天性,順從生物性和社會性的同時,努力追求精神的超越。

  最後

 人們總說成功的人都是“反人性”的,其實並不是反人性,而是追求人性中最高的精神性,用消減獸 性。

 不存在什麽“反人性”,只是每個人追求的層次不壹樣。

 但是想要走到更高處,看見更美好的風景,就要克制天性,追求思想的進步與升華,提升認知,才是成功者向上攀登的不二法門。

成功的人都是反人性的3

  成功的人生不安逸

 我們常常會羨慕那些成功的人,那是因為我們自己也希望自己成為壹個成功的人;這世上不成功的人總是比成功的人多,那是因為壹部分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找不到對的方法,也有人根本就不願意成功,或者任性自由的生活。

 馬雲如果當初畢業以後找壹份工作,每天下班陪著老婆孩子,就這樣安逸壹生,也就不會成為現在的世界首富;也就不會推動中國發展,給人民帶來現在的生活,中國也可能會更落後與其他國家。我的妹妹自從結婚後,壹直過的就是省吃儉用的日子;就算這樣去掉自家的外賬,每個月去掉房租水電費和壹家人的開銷能夠不是負數就已經很慶幸了。記得以前看過壹個新聞,說壹個男人因為好賭欠了外債壹千多萬,老婆看日子沒啥過了,就帶著孩子離開了;沒辦法只能去做生意,後來他不僅還清了所有外債還成了富翁。

 成功有兩種,壹種是這個人要不斷的逼迫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突破自己,達到壹個又壹個高度;另壹個是被逼,可能由於壹些原因或者在壹些環境下想要脫離當前的困境,因此會不斷的掙紮。我認識壹個三四年的朋友就是如此,剛認識那會,她還只是壹個喜歡穿衣打扮玩的小女孩;想過掙錢也就是去找個工廠或企業給別人打工,後來想做生意了,因為沒有經驗虧了十幾萬;虧了錢當然要還賬了,她說:我們兩個打工根本就不夠還賬的,只能做生意,因此第二次貸款做生意。到目前為止不僅還了欠的十幾萬外賬,還開了第二家店鋪;如果說不是因為每個月要還賬的壓力,她怎麽會掙紮著脫離那種壓力呢?同時,聽著她的敘述我也深有感觸;她是屬於那種被環境逼迫,而我是屬於喜歡逼迫自己的。

 說消極,我當初迷戀網絡的時候整天不工作泡在網吧裏,希望能夠在網絡相伴中死去。說積極,我僅僅是壹個初中生就把寫作和閱讀堅持了十幾年並且延續到老;不斷的在經歷中逼迫自己去學習,去努力,去完成壹個又壹個目標;因為我不甘心碌碌無為壹生,因為我也知道只有妳自己不斷的逼迫自己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其實,不管壹個人想不想成功都需要努力,因為自由是建立在妳遊刃有余的基礎上,不然就成了苦逼,成了別人眼中的笑話;我知道很多人不怕窮,可是如果壹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尊嚴和自由都不能爭取,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失敗。其實人生也很簡單,要麽妳對它殘忍做人生的主人去享受人生,要麽它對妳殘忍,讓妳成為奴隸折磨妳壹生。我知道,對於很多害怕改變和習慣安逸的人來說跨出去第壹步很難,這就相當於黑夜裏走路,妳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也害怕會發生什麽,那麽就只能停滯不前。可是,妳的人生裏不止妳壹個,不可能做到自己吃飽全家不餓;妳有家人,長輩和子女。人的壹生中,有些努力,有些改變,有些奮鬥都不是為了自己;所以,即使妳自己不願意努力也要為那些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