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祭祀蠶花娘娘是怎麽壹回事?
民間祭祀的蠶花娘娘就是蠶神。在古代有蠶女、馬頭娘、馬明王、馬明菩薩、蠶花娘娘、蠶絲仙姑、蠶皇老太等多種稱呼,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司蠶桑之神。中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人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自古以來,古代統治者壹直對祭祀蠶神活動很重視。歷朝歷代皇宮內都設有先蠶壇,供皇後親蠶時祭祀用。每當養蠶之前,須殺壹頭牛祭祀蠶神嫘祖,祭祀儀式十分隆重。民間的蠶神崇拜是蠶鄉風俗中最重要的活動。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所祭拜的蠶神“蠶母”、“蠶花娘娘”、“蠶三姑”、“蠶花五聖”、“青衣神”等蠶神者。浙江溫州曾發現宋代的“蠶母”像。民間供奉蠶神的場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專門的蠶神廟、蠶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養的菩薩旁塑個蠶神像,有的蠶農家在墻上嵌砌神龕供奉“蠶神紙馬”。 有關蠶桑生產、祭祀蠶神的風俗習慣,有的來源於對蠶、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於祛除蠶桑病祟的迷信行為,有的反映了對蠶桑豐收的祈禱和豐收後的慶賀,有的關系著蠶桑生產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活動。這些風俗很多都帶有迷信色彩,其精華部分成為健康的文化遺產。民間蠶神先蠶 漢以前,蠶已被神化,稱其神曰先蠶,意指始為蠶桑之人神,其姓名、來歷有不同的說法。東漢時,所祀先蠶為“菀窳婦人,寓氏公主”。 《漢舊儀》曰:“春桑生而皇後親秉於苑中,蠶室養蠶,千薄以上,祠以中牢羊豕,今蠶神曰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齊時,改祀黃帝。北周時,又改祀神話中的黃帝元妃西陵氏(即嫘祖,或作累祖、傫祖)。以後歷代皆以西陵氏為蠶神,民間蠶農也奉祀之。 嫘祖 壹名“累祖”、“傫祖”。民間信仰中的蠶神,神話傳說裏黃帝的元妃。南北朝時北周奉為先蠶加以祭祀。湖州(今浙江吳興)東嶽宮曾有蠶神廟,奉祀嫘祖,香火極盛。在清代《豳風廣義》壹書中,載有祭蠶神、謝蠶神的圖像,其中都供奉著西陵氏嫘祖。 馬頭娘 民間信仰中的蠶神。其形象多為壹女人披馬皮,或壹女人騎馬。最早當起源於古代對婦女發明和從事蠶桑的推崇以及古人認為蠶與馬在形體上有相似之處的觀念。魏晉以後,此故事廣泛流傳,逐漸形成祭祀“馬頭娘”的風俗。各地民間也有小廟專門奉祀,並有在蠶農家中奉祀的。其塑像也有女子騎馬的。奉祀時有的地方蠶農在下室中即以粉繭、香花供奉馬頭娘。蠶事畢送之。 蠶姑 晉地民間信仰中的蠶神。其起源於諧音訛傳。曲沃縣西北關原有“殘苦廟”。舊地方誌載,春秋時介之推從晉公子重耳出亡,追趕者所逼甚急,介之推以其子林伐死。後重耳入晉為晉文公,推妻並林妻來此尋找介之推,但介之推已焚死於綿山。二人聞訊,異常悲痛,投井而死。當地人為她們立廟,名“殘苦廟”。後因“殘苦”與“蠶姑”諧音,訛為“蠶姑廟”廟裏所供奉的也變成蠶姑,職司蠶事。 青衣神 蜀地民間信仰中的蠶神,即蜀地先王蠶叢氏。蠶叢,文獻載其為古代蜀王。傳說他曾服青衣教人蠶桑,肇興蠶織,死後被尊為青衣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載:“傳蠶叢氏初為蜀侯,後稱蜀王,常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蠶事。鄉人感其德,因為立祠祀之。祠廟遍於西土,罔不靈驗,俗概呼之曰青衣神。” 蠶花五神 又稱“蠶皇”、“五花蠶神”。其形象三眼六臂,頭待夫子盔,上兩手高舉過頭,壹手托日,壹手托月;中兩手壹手抓絲,壹抓繭;下兩手合於腹部,捧壹摞蠶繭。五花蠶神無具體祭日,只有逢年過節、蠶月大忙時香火旺盛。端午後采繭結束,各家都舉行壹次“謝蠶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