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言庸違、靜極思動、靜影沈璧、靜觀默察、靜言令色、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靜水流深、靜能生慧
1、靜言庸違 ?[jìng yán yōng wéi]
釋義: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
出處:《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孔傳:“靜,謀,滔,漫也。言***工自為謀言,起用行事而違背之。”蔡沈集傳:“靜則能言,用則違背也。”
2、靜極思動?[ jìng jí sī dòng ]
釋義:指生活平靜到了極點,就希望有所改變。亦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便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出處:清·曾樸《孽海緣》第七回:“正是靜極思動,陰盡生陽。”
3、靜影沈璧?[ jing ying chen bi ]
釋義:平靜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沈下的壹塊玉。
出處北宋·範仲淹《嶽陽樓記》中“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4、靜觀默察?[ jìng guān mò chá ]
釋義:不動聲色,仔細觀察。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例如畫家的畫人物,也是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壹揮而就。”
5、靜言令色? [ jìng yán lìng sè ]
釋義:靜:安靜;令:和善。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來迷惑他人。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翟方進傳》:“兄宣靜言令色,外巧內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