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是1840年開始算起,1949年結束的。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壹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臺灣、中華人民***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歷史分期:
1840年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擴展資料
1、第壹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1840-1860年)
階段特征:從1840年至1860年,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第壹個階段,其階段特征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反映在中國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
(1)經濟上: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漸強,中國開始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附庸。
(2)政治上: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很多主權喪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爆發。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發,中國人對西方有了新認識。
2、第二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1860-1901年)
階段特征:從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40多年歷史呈現出的階段特征是中國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
它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壹方面列強侵華加劇,出現中日戰爭和瓜分狂潮等,中國社會進壹步沈淪,《辛醜條約》簽訂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隨之,中華民族以維新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為主的救亡高潮興起(救亡圖存)。
另壹方面,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的舞臺,為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實行維新變法。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階級結構、政治領域的抗爭探索發生重大變動,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進壹步發展。整體而言,請註意民族矛盾是此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3、第三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化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901-1912年)
階段特征:壹方面中國半殖民地社會逐漸深化;在《辛醜條約》簽訂後,列強侵華政策從“瓜分”轉為“以華制華”,先後扶植清王朝、袁世凱等作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正式合流。(此時突出體現為國內階級矛盾)另壹方面,中國半封建社會進壹步深化。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憲”,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也客觀上有利於中國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雖然由於主客觀各種原因導致失敗,但卻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正式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國,使民主***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使中國的政治近代化達到高峰,可以視為中國半封建社會正式形成的標誌。
4、第四階段北洋軍閥統治(1912-1927年)
階段特征:北洋軍閥是近代由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雙重扶植下崛起的特殊政治軍事集團。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壹,它的反動統治使辛亥革命帶給人們希望迅速破滅,但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中國無產階級隊伍成長壯大起來。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條件日益成熟,因此這壹時代特征是充滿了進步與反動之間的激烈搏鬥,而進步終將戰勝反動。
5、第五階段國***的十年對峙(1927-1937年)(又稱土地革命時期,第二次國民革命時期)
階段特征:
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強專制統治,圍剿“紅軍”;同時采取壹系列整理財政和發展經濟的措施,促成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並形成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
大革命失敗後,經過實踐和理論的探索,中***找到了中國革命正確的發展道路。由於“左”傾錯誤和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實行戰略轉移。遵義會議成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九·壹八”事變,民族矛盾開始上升。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兩黨合作的抗日序幕。
這壹時期的基本特征是國***兩黨的對立鬥爭;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國***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中***由幼稚走向成熟。
6、第六階段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937-1945年)(第二次國***合作時期)
階段特征:這壹階段歷史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期。在這壹時期,國***兩黨以黨外合作為基礎,在抗日民族統壹戰線旗幟下進行全民族抗戰,最終中國人民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為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7、第七階段人民解放戰爭(1946-1949年)(第三次國民革命時期)
階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戰爭到國內戰爭的過渡時期。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先後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經過戰略反攻階段和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國民政府統治崩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準備。
百度百科-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