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當書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當戲看:人生如戲,看淡世間,以旁觀者的姿態看世界,旁觀者才能看清。正所謂,旁觀者清,做壹個清醒之人。
這是楊絳的散文集《將飲茶》中壹篇名為《隱身衣》的文章中的壹句話。
完整段落內容如下:
而且在隱身衣的掩蓋下,還會別有所得,不怕旁人爭奪。蘇東坡說:“山間之明月,水上之清風”是“造物者之無盡藏”,可以隨意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還有世人所創的東西呢。世態人情,比明月清風更饒有滋味;可作書讀,可當戲看。
書上的描摹,戲裏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藝作品;人情世態,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驚,令人駭怪,給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娛樂。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藝術表演。
楊絳(1911—2016),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後清華大學研究生院肄業。1935年赴英法留學,1938年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外語系任教。
1952年調入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將飲茶》《稱心如意》等。譯作:《唐·吉訶德》《小癩子》等。?
擴展資料:
楊降《隱身衣》賞析
隱身衣是楊絳散文集《將飲茶》中的最後壹篇,也稱《廢話》或《代後記》。
隱身衣是古代傳奇或西方科幻小說中的壹種大膽想象,以使人能擺脫現實的束縛,為所欲為。現實中是不可能有這樣的“仙家法寶”的,在此文中楊絳用“隱身衣”來比喻表達自己所推崇、所選擇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態度,甘願居於卑微,同時不自暴自棄。
這篇文章的獨特之處在於,寫作風格溫婉而簡約,語氣恬淡平和,在冷靜的敘述中給讀者以思考的余地,她喜歡用短句子,像講故事似的又穿插壹些輕松的評論和獨白。
這其中充分表達了壹個家庭的和樂風範,而對生活中存在的悲劇,卻只是用淡淡的語調平實的敘來,絲毫看不到抱怨,楊絳不希望讀者承受她的痛苦,而讀者卻恰恰能從他的作品中讀到無須言喻的生活體驗。
百度百科-楊絳
百度百科-將飲茶
百度百科-認真地年輕,優雅地老去:楊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