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如何對詩歌鑒賞進行對進行體驗式教學設計

如何對詩歌鑒賞進行對進行體驗式教學設計

中學語文詩歌體驗式教學嘗試

詩歌原本是情感的精靈,是美神的化身,是靈魂的造化。因此,詩歌教學要註重引導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與文本零距離地接觸,以融入到文本裏去,獲得深層的感受,生成審美體驗與情感體驗。“體驗”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充滿靈性的心理活動,它常常需要以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為根基,需要個體對於生命價值和意義富於個性色彩的、充滿激情的感情把握。詩歌的意義在於它是人類激情的創作,沒有激情就沒有詩歌,沒有激情也讀不懂詩歌。寫壹首詩,就是抒發壹段情感,表達壹份思想,展現壹種人生。而讀壹首詩,則是進入壹段情境,品味壹份哲理,感受壹種人格。為了在詩歌教學中貫串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激情,我個人采取了不同尋常的詩歌教學方式,下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壹、美讀入境,激活學生的心靈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尤其具有語言凝練、節奏和諧、韻味深長等特征。詩歌鑒賞過程中,學生處於由其自身內外多種因素構成的壹種“心理場”中,情感居於核心地位並滲入鑒賞思維因素中,使整個認知過程浸染著濃郁的情感色彩。而美讀講究的是聲情並茂地反復讀出詩歌本身所蘊含的節奏美、韻律美和情感美,它極有利於引導朗讀者與詩中所體現的情感產生心靈***振,從而激活讀者的“心理場”,使學生走進詩的情境之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思,產生情感的***鳴。如果僅僅是草草看壹下詩歌的文字或聽聽他人對詩歌的評析,就很難進入詩的意境並深受感動。老師不能在安靜的教室裏給學生講解與分析詩歌,而是把學生周圍創設情景的同時大聲朗讀詩句,其目的正是要通過對詩歌的美讀,來激活學生的心理場,從而為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創造必備的條件。

例如:教學《再別康橋》詩歌,就可由問題引入美讀。註意節奏、重音、韻腳,還須註意表情與動作。心中充滿喜悅、甜蜜、憧憬之情,才能美讀好三段寫景又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具體感受和留戀的詩句。徐誌摩稱:“康橋的靈性全在壹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壹條水。”作者來康橋尋夢。怎樣尋夢?“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夢幻般的美讀,仿佛醉了。接下去,則是低沈的、傷感的語調,因為“別離是今晚的笙簫”“沈默是今晚的康橋”。美讀,要抓住關鍵詞語、語段細細品味,由感受語言的魅力來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這又是受情感支配的。通過美讀,就有可能使學生內心的生命意識和詩歌作品中的生命意識產生異質同構的效應。令學生心潮澎湃、情感凈化。

二、尋找和利用詩境與學生情感經驗的最佳契合點

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的各種情感都有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過其表現形態展示給人的也是壹種力的模式,當這兩種力的模式達到同形同構時,外物便能激起人相似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最佳契合點。詩境與學生的情感經驗也有最佳契合點,找到了這個最佳契合點,就能引導學生置身於詩境中再度創造詩歌所描繪或隱匿的形象,將高度凝練的詩歌語言擴散開來,重現詩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詩歌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景物或物象,再造詩歌的豐富內涵。

例如:教學冰心的《紙船》詩歌時學生進行交流“備讀”的內容情景。說過了“從不肯”,說過了“壹只壹只”,說過了“很小”的“很”,說過了“拋”。之後,壹個同學壹下子跳到了“有壹只”上面:“我覺得‘有壹只’的‘壹只’要重讀才好,但我還沒有想好原因。妳們看,就像這樣讀。”說完,她給大家示範了壹遍。

此情此景,心扉莫名地訇然洞開,那些讀過的句子如潮水般湧來:“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絲雲彩”“假如我是壹只鳥,我也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於是,我們***同總結了壹條情感表現定律:置之“少”地而“情濃”。

“能不能學著用詩句表達對媽媽的愛呢?”我試問。

“媽媽,雖然我只是壹縷清風,我也要拂去您所有的疲憊。”壹位同學發言了。於是,詩句接踵而至——

“媽媽,哪怕您的臉上布滿皺紋,在女兒心中也是青春煥發!”

“媽媽,雖然我不是最出色的女兒,但您卻是我眼中最好的母親!”

……

事後想來,這節課我先是“猝不及防”——“為什麽要重讀‘壹只’”,壹個備課時未曾考慮的問題來到了我面前;接著是“喜出望外”——學生們用自己的理解把問題談得清楚而又透徹;後來則“豁然開朗”——在學生的觸發下,我們***同總結出了“置之‘少’地而‘情濃’”的情感表現“定律”;最後,是“異彩紛呈”——我幹脆偏離了原定的教學設計,帶領學生們踏上“寫詩”的小道,於是采擷了朵朵生動爛熳的小花。以教師的敏感抓住最佳教學契機,以導演的智慧讓學生有上好的表現,以舞者的熱情傾情演出,以哲人的才思歸納提升——正是學生給了我壓力,我的才情才在瞬間迸發;是學生給了我動力,我的靈感才在剎那閃耀。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歌本是有情物,詩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凝練的詩句中演繹得淋漓盡致,閱讀主體就應該悟讀出作者創作時的創作體驗,從而獲得情感信息,並生成自己新的情感體驗。當學生真切體驗詩歌本身時,必然不是在客觀判斷哪種分析更準確,更不是機械、理性地解析詩歌的韻律、格調、修辭方法和主體等因素,而是在內心深處充盈著綿綿不斷的情感,伴隨情感的升華將獲得對生命意義的真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