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休相魯而嗜魚,壹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免於相,則雖嗜魚,此必不能致我魚①,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不受魚,我能常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註①另有版本為:“彼必不能常給我魚”
公儀休做魯國的宰相並且特別喜歡吃魚,全國都的人都爭相買魚來獻給他,公儀先生卻不接受。他弟子問他說:“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麽?”他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壹定要遷就別人的表現;要遷就別人的表現,就會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會被罷免相位。雖然愛吃魚,這些人不壹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即使不接受別人的魚,但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公儀休懂得依賴別人不如依賴自己,懂得靠別人為自己不如自己為自己。
即:如果 下人:遷就別人 色:神色 枉:違法曲斷 明:明白 恃人:依賴別人
這則寓言故事說,公儀休愛吃魚,可不受魚。公儀休不徇私受賄,這是好的,值得稱贊;但他反對貪贓受賄的出發點是怕自己因受魚而被免相,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這則寓言意在稱贊公儀休為官廉潔不徇私受賄。至於他說的怕自己因受魚而被免相,只是壹個形象直白的比方,讓其弟子易懂罷了。
這篇文章讓我們明白要自立,不能有依賴他人的心理。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