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態平衡是養殖對象體內和體外的有益菌、條件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與其相對應的水生生態環境體系所構成的壹種動態平衡關系。
拓展知識:
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群體相互影響和制約,壹類微生物群體的消漲會影響到另壹類微生物群體的數量變化。當這些微生物和宿主處於動態平衡時,二者會和平***處,宿主保持健康不會發生疾病:然而-旦微生物失調就可能導致感染,出現疾病發生。感染是微生物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是微生物失衡所致。
影響水族微生態平衡有哪些因素:
水生動物多是變溫動物,其體表內均有正常菌群組成微生態系統,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對宿主有兩重性,既有致病作用又有生理作用。微生態平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環境、宿主和微生物三個方面。
1、宿主對微生態平衡的影響。宿主的類別、年齡、性別、習性、生理功能、發育情況、營養條件、應激反應、疾病、創傷等。
2、環境因素對微生態平衡的影響。溫度、氣候、抗生素的濫用、化學因素、輻射等。
3、微生物對微生態平衡的影響。外來微生物的菌群數量可能對微生態平衡產生影響,導致宿主菌發生顯性或隱性的變化,甚至產生疾病。
水族養殖環境的微生態失調如何調節:
微生態失調與微生態平衡相反,是指微生態系統處於不良條件下時,出現的微生物的種類、生理功能和各種相互關系的紊亂。水環境中微生物失調影響水生動物的微生態平衡,就會導致魚蝦蟹疾病的發生。
研究表明:池中孤菌數達到10*cfu/ml以上時就會導致蝦體正常失調,可能會發生弧菌病,過量使用抗菌素、消毒劑會使壹些致病菌產生耐藥性而導致某些致病菌對某些抗生素敏感而轉變為不敏感,用藥量不斷增加。
在養殖初期,池塘裏生物量小,有機質不多,溶氧充足,有機物在好氧性微生物分解作用下產生二氧化碳、硝酸鹽、硫酸鹽、磷酸鹽等無機鹽類為單細胞藻類的光合作用提供營養鹽,又為養殖動物呼吸和有機分解提供溶氧,並為養殖動物的生長營造良好的水色。這是池塘處於相對的良性生態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