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的意思:又稱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
地支,也是中華民族用來紀錄時間的文字,叫做十二地支。“幹支”古名“歲”(攝提),“歲”以六十甲子(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易系辭》寒暑相推而歲成。《三皇本紀》:“天皇氏,木德王,歲起攝提”。
太歲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_,在未曰協洽,在申曰_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天幹地支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歷法紀年。中國古代拿它和天幹相配,用來表示年、月、時的次序。
遠古的天皇時代,已有幹支歷法及歲時的雛形。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代文獻文記載確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幹支歷,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天幹地支的這壹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鑒》就以這套幹支術語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