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宋國有壹個養獼猴的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壹大群獼猴,他能理解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也得到了那人的關心。那人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然而過了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獼猴們吃橡實的數量,但又怕獼猴們不聽從自己,就先瞞哄獼猴們:“(我)給妳們橡粟,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
獼猴們壹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壹會兒,他又說:“給妳們橡粟,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嗎?”獼猴們聽了都趴在地上,感到很高興。
寓意: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壹種,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該看到其本質。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中的《狙公賦茅》。
啟示
壹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獼猴,恰似那些沒有頭腦、只會盲目計較的人的壹面鏡子。不過,在另壹方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復雜的客觀世界面前,看問題必須摒除實同形異的假象的誘惑。此外,在人際關系中,壹定要講原則、重信義,不做那種朝親“三”,暮近“四”的見異思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