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激趣導入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激趣導入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導入新課,如果開頭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激趣導入,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激趣導入

 1、 問題導入法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問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愛追根溯源。根據小學生的這壹特點,我們要善於給學生制造矛盾,出難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欲答而難以言表的憤悱狀態,促進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的驅使下來主動地探索知識,使學生產生要通過學習來解決心中疑問的迫切意願。

 2 、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個問題的探究學習,通過多媒體和網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寬思維空間,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壹本書或傳統的教學媒體,如:小黑板、投影儀等無法做到的。我在講課文《我們愛妳呀,中國》時,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課文內容,把詩句上所提到的祖國的壯麗景觀、豐富物產、民俗風情、古代文明、時代巨變等等畫面盡量在屏幕上壹壹呈現出來,使學生深有體會地感受到祖國的美麗和偉大,並使他們自發地流露出愛國之情。同時循環播放音樂《我的中國心》,使大家都沈浸在愛國主義情感中,使得課堂壹開頭就把學生帶入壹種愛國主義情感 教育 的氛圍中,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了壹個愛國主義基雕。這顯然是傳統的教學媒體無法做到的。

 3、 溫故導入法

 溫故而知新,在講授新知識前,先溫習己學習過的相關知識,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基礎來導入並學習新知,也是壹種不錯的 方法 。這裏的“溫故”是壹種手段,導入新課才是真正的目的,本教材篇排有許多《古詩二首》,仔細觀察的人不難發現,這裏的兩首古詩都是有相同主題的。

 比如:北師大版語文十壹冊第六單元“戰爭”主題中,就有兩首古詩,分別是《十五從軍征》和《出塞》,前者寫的是壹位從軍65年的老兵返回故裏的淒慘情景,通過學習,學生己經明白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基於這樣的基礎,在學習第二首(出塞)時,我先和學生再壹次體會了前首詩的感情,並引導學生:“戰爭帶給人們的總是苦和難,正所謂‘夫兵久而利國者,不從有也’今天我們再來看看作為邊塞的戰士,他們的生活又時怎樣的,他們是如何看待戰爭的?”這樣的溫故導入,讓學生再壹次體會到戰爭之不利,也為更好體會第二首詩打下了感情基礎。

 4 、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習積極性的高漲,課堂氣氛的活躍。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們通過觀看部分同學的表演,能產生情感上的***鳴,從中悟出壹定的道理,以利於進壹步的學習。某小學教師在教《講謙讓》壹課時,結合實際設置了這樣壹個情境:出示兩個蘋果,壹大壹小,讓兩個小學生到講臺上來拿,兩個同學都不肯拿大的,爭著要小的。由此,教師自然而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是“謙讓”。同學們感到很有趣,而且在笑聲中也悟出了要講文明、懂禮貌的道理。學生們在高漲的情趣中進入新課文的學習。

 5、 質疑導入法

 古人雲:“學貴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教授新課時,教師聯系課文內容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往往能引起學生高度的思維,積極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質疑導入,往往能喚起學生的註意力,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啟發思維。例如:教學《月光啟蒙》時是這樣導入的:在學生齊讀課題後,老師問,誰是“我”的啟蒙老師?學生答:母親。

 接著出示: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學生讀。老師問,讀到這裏,妳有什麽疑問嗎?學生會說:母親不識字是怎樣啟蒙我的?月光啟蒙,是在月光下啟蒙嗎?為什麽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根據學生提的問題進行歸納並出示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1.母親是怎麽啟蒙我的?2.為什麽是月光啟蒙?於是圍繞這兩個主問題進行展開教學。學生就課題質疑的過程就是壹個思考的過程,壹個思維碰撞的過程,以此來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們到課文中尋找答案。這種方法,不僅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解決問題的壹個學習過程中,還使學生獲得思維之趣,參與之樂。

 6、 圖片導入法

 這是壹種利用教學掛圖、自制圖片或 簡筆畫 ,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註意力,然後圍繞圖片提出壹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課的導入法。這樣的導入方法壹般適用於寫景類的 文章 ,因為優美的風景圖片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更有利於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麽激趣導入

 壹、選擇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導入

 1、結合自身的情感態度,提高學習興趣。低年級孩子由於知識不豐富,能力不強,在學習過程中還缺乏自信。所以上課時,選擇和他們生活緊密聯系的話題導入,使他們的學習同自身的情感態度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習興趣。

 2、觀照片,細介紹,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如在教《我的家》時,老師和孩子們都帶來了全家福照片。上課伊始,老師先向孩子們介紹了自己的全家,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聽完了老師的介紹,都有特別想讓大家認識和了解自己全家的欲望。給了他們充分的時間向大家表述。這種表述不但增進了同學間的相互了解,而且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轉變話題,拋磚引玉。接著老師話題壹轉,問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冬冬”的家,大家的情緒壹下子被激發了,異口同聲地說:“想”。這樣,很自然地引入了對課文《我的家》的學習。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已不知不覺進入了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好極了。不但讀背了課文,而且認會了本課要求認會的生字;不僅用“家”口頭組了詞,還認識了這些詞語。

 二、創設情境導入

 小學課文中,許多文章文筆清新、意境優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敘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可借助插圖、實驗等輔助手段,創設出課文情境,激起學生樂學的情趣,使他們帶著愉悅的情感步入課文的意境。

 1、創設問題情境是壹種很好的激趣引入法。情境創設適宜,既能將教學內容有機融入問題情境中,又能讓學生產生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2、重視過程,動手實驗,激發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烏鴉喝水的過程,鼓勵他們親自動手做實驗,觀察把小石子壹個壹個叼起來,放到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慢慢升高的過程。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思考和實踐的探究精神,從而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以圖畫的方式導入

 1、變形象為直觀,增強興趣。針對低年級學生對色彩鮮艷,形象直觀的畫面很感興趣。

 2、圖字結合,理解記憶。孩子們通過觀察、思考,很快說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幾個字,這時再展示以上生字的字卡,進行指導學習,孩子們不僅自己體會到了字與畫的聯系,而且很容易結合圖畫認會這幾個字。

 四、聽音樂導入

 1、播放音樂,營造氛圍。把音樂引入課堂,既可以營造愉快輕松的課堂氣氛,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升國旗》壹課,上課伊始,教師借助雄渾的國歌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面對在國歌聲中徐徐升起的國旗,學生自覺地立正向國旗敬禮。

 2、語文配樂,訓練思維,彰顯智慧。在課結束時,老師把學生從音樂課上學到的《國旗、國旗,我愛妳》壹首歌切入語文課堂並配以自編舞蹈動作,學生離開座位邊歌邊舞,情緒高漲,真正使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壹種愛國主義情感不知不覺在學生心中升華,語文教學融合了音樂、舞蹈等內容,綜合了學生的課本世界,使學生的技能交叉遷移,學生的 創新思維 得到訓練, 兒童 智慧得到彰顯。

 五、以講 故事 、猜 謎語 的方式導入

 1、故事入題,吸引註意力。在學習《太陽》壹文時,老師抓住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壹上課就給孩子們講了《後羿射日》的故事,孩子們德註意力壹下子被吸引了。他們投入地感受著太陽的喜與樂,後羿的神奇。再引入對課文《太陽》的學習,既生動,又自然。孩子們的學習變得主動了,積極了。

 2、巧用謎語,設置懸念。在學習《小小的船》時,壹上課,老師就讓學生猜謎語,有時掛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妳們誰猜出來了,它的謎底是什麽?”孩子們不知不覺進入了思維狀態。當他們自己動腦說出謎底“月亮”時,心裏充滿了滿足感,再引入對課文的學習,孩子們帶著探究的心理認真聽教師讀了課文。

 六、運用多媒體導入

 多媒體這壹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當然,激趣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手段不盡相同。但無論什麽方法,目標是壹致的。那就是,教師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 想象力 ,給學生創設壹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小學語文課激趣導入的方法

 壹、設疑法

 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人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設疑和解疑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分層設置懸念,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這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遵循了啟發式教學原則。

 我在講課文《生命的林子》時,設計了這樣壹段開場白:“大家都知道《西遊記》中的唐僧吧,他實際上寫的是誰?”(唐代高僧玄奘)在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後,我接著問:“玄奘最初是在什麽地方出家的呢?”(法門寺)這壹問大多數學生不知道,我暗示學生在課文裏找。答案出來後,我接著又說:“當時的法門寺是個香火鼎盛、香客如流的天下名寺,可玄奘呀,當初還要離開這個天下名寺,去尋壹個偏僻的山野小寺,妳知道為什麽嗎?”在短暫的沈默後,我及時地說:“要想揭開這個謎底呀,請同學們閱讀壹下課文《生命的林子》就清楚了。”這樣通過層層設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課文的學習中來。

 二、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個問題的探究學習,通過多媒體和網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寬思維空間,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壹本書或傳統的教學媒體,如小黑板、投影儀等無法做到的。

 我在講課文《我們愛妳呀,中國》時,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課文內容,把詩句上所提到的祖國的壯麗景觀、豐富物產、民俗風情、古代文明、時代巨變等等畫面盡量在屏幕上壹壹呈現出來,使學生深有體會地感受到祖國的美麗和偉大,並使他們自發地流露出愛國之情。同時循環播放音樂《我的中國心》,使大家都沈浸在愛國主義情感中,使得課堂壹開頭就把學生帶入壹種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氛圍中,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了壹個愛國主義基調。這顯然是傳統的教學媒體無法做到的。

 三、情境法

 情境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壹。情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手段刻意創設的壹種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撼而產生***鳴,從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識。

 我在講課文《草原》時,在上課前2分鐘就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課堂渲染了壹種情境:屏幕上畫面不斷呈現著大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時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就激起學生對草原的無限向往之情,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壹下子把學生帶到課文《草原》學習的情境中來。

 四、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習積極性的高漲,課堂氣氛的活躍。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們通過觀看部分同學的表演,能產生情感上的***鳴,從中悟出壹定的道理,以利於進壹步的學習。

 某小學教師在教《講謙讓》壹課時,結合實際設置了這樣壹個情境:出示兩個蘋果,壹大壹小,讓兩個小學生到講臺上來拿,兩個同學都不肯拿大的,爭著要小的。由此,教師自然而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是“謙讓”。同學們感到很有趣。

 我在講課文《談禮貌》時,壹上課就讓三名同學繪聲繪色地表演《說嶽全傳》上嶽飛和牛臯問路的故事(課前依據課文內容並進行加工,讓三名同學做了充分準備)。三名同學精彩詼諧的表演不僅讓同學們捧腹大笑,而且在笑聲中也悟出了要講文明、懂禮貌的道理。學生們在高漲的情趣中進入新課文的學習。

 五、故事法

 故事法是壹個常見的導入方法。用壹個有趣生動的故事導入新課,學生會全神貫註,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我在講五年級課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九)》時,對學生們說:“老師想講壹個有趣的故事,請同學們聽完後告訴大家,妳明白了什麽。”然後課件展示該故事(並配音):從前,有個叫汪得凈的人,非常喜歡讀書,而且態度很認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來頭頭是道,朋友們都很佩服。他有壹個缺點,就是懶得動筆墨,不願寫 讀書筆記 。有壹次,他看到壹首詩,認為寫得特別好,就認認真真地研究了壹番,把這首詩記在腦子裏,準備適當的時候介紹給朋友。壹天,朋友來看他,他就把兩個人月前讀過的壹首詠虎的詩介紹給朋友,說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卻把老虎寫活了。

 朋友請他說出來聽聽,他想了想,說:“第壹句好像是什麽什麽虎,第二句大概是什麽什麽苦。”朋友不滿地說:“既然前兩句忘了,就說後兩句吧。”他擡起頭,來回踱著方步,好半天才說:“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記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聽完故事,讓學生 說說 ,明白了什麽。最後引導學生談談讀書動筆的重要性,很自然地進入課文的學習。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激趣導入的 措施

 壹、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

 針對小學生喜愛聽故事的特點,對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比如小說、戲劇、寓言、童話等文體可以采用講故事、聽故事、讀故事等多種形式導入。例如《宋定伯捉鬼》,可以復述課文故事為導入,讓學生不僅產生極大的興趣,閱讀課文也十分專註,復述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用謎語 歇後語 引發學生競猜熱情

 小學生活潑好動,大多喜歡猜謎語,課前出現謎語,無不躍躍欲試,專心競猜。壹位小學教師教學生識字,他把有些字編成字謎讓學生猜。比如:因悲傷引起情感激動,眼角流出三滴水(淚);壹只手放在眼睛上望(看);壹個小牛有尾無頭(午);奇奇怪怪的壹只小狗,頭上長著兩個口(哭)。這樣就把幹巴巴的漢字變得活靈活現,學生掌握起來也輕松自如。

 三、用實驗演示,牽住學生的興趣點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與新課內容有關的事物、景物、動物、植物等生動形象的實物導入新課。做實驗本是教自然學科時采用的手段,如能恰當引入語文課堂,就會達到“百聞不如壹見”之效,解決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如在教《死海不死》壹文時,讓學生準備壹杯水,壹個雞蛋,壹小撮食鹽。上課前先叫學生做實驗,學生通過實驗發現,水中不加食鹽雞蛋下沈,加食鹽則上浮。學生很快明白死海岸邊寸草不生,人在水中淹而不死的原因。抓住了死海的本質特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教學《核舟記》壹文時,我先在課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後介紹了核舟的實際大小,“長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再請學生試著用紙疊壹個這樣大的東西,大家疊出來之後發現只有半個粉筆那麽長,高度還趕不上粉筆的直徑。接著我又讓他們在紙船上畫五個人,八扇窗,學生都反映很難做到,我順勢引導古代的藝術家不是畫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這樣很快就把學生的心給牽住,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

 四、開展展示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對壹些適宜角色表演的課,可以先讓學生把課文改為課本劇,再分角色表演,通過活動導入新課。如《皇帝的新裝》、《變色龍》、《扁鵲見蔡桓公》都可以用表演的方法導入,讓學生親身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對原作的理解。如在教《小橘燈》壹文時,學生自制了小橘燈,於是我舉行了展示活動,在課堂上點亮,讓學生先講述其象征意義,然後進入對新課的學習。學生根據對課文的預習理解,畫出圖畫,開課時在班上展示,師生評價後導入新課。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先展示學生的“秋思圖”。學生邊欣賞邊聆聽課文範讀,配合音樂,耳聞目睹,形象直觀。在此基礎上講解課文,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可以說是如魚得水,輕松自如。展示活動,頗有新鮮感、成就感,既鍛煉綜合理解能力,又達到寓教於樂的理想境界。

 五、用美妙的音畫渲染,創造學習情趣氛圍

 借用幻燈、錄音、錄像實物,創設美妙情境,營造適宜的環境氣氛,喚起學生的感情***鳴,使學生產生壹種求知的急切感。音樂,畫面是扣人心扉的絕妙藝術,它有不可估量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審美教育作用。審美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審美感受去領略,去品賞音樂這獨特的愉悅美,從而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精神上得到娛樂,在思想上得到升華。如教學《沁園春?雪》時,首先用幻燈或錄像打出壹幅氣勢磅礴的莽莽北國雪景圖,讓學生從視覺、知覺、感覺等多角度進入情景,感受雪景帶給人的遼遠的意境。

 撤去畫片,讓學生閉目、靜思、凝神,然後播放上闋的磁帶錄音,讓學生通過文字構築圖畫,使原先留在腦際的圖像得到充實和深化,進入詩中描繪的意境。最後導入:“1936年冬天,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這幅雪景,寫下了壹首千古絕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沁園春?雪》,讓我們壹起來看看這位世紀偉人是如何描寫雪景,怎樣抒發情懷,評古論今的?“又如教《嶽陽樓記》壹文時,我在紙上畫了兩幅簡筆畫,壹幅嶽陽樓的晴天圖,壹幅雨天圖,讓學生發揮想象,依圖說出課文相應的內容,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情境中。

 六、用美輪美奐的詩化語言創設優美的意境,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詩詞名句是濃縮的精華,其內在美是令人咀嚼不盡的。設計導語時,恰到好處地運用壹些詩文名句,不但能很快地渲染壹種詩情畫意的典雅氣氛,而且能創設“先聲奪人”的審美情境,讓課堂教學充滿詩情畫意,體現鮮明的抒情格調,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這種熏陶不僅有利於 語文學習 本身,而且有利於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育。如講授《驛路梨花》時可以用陸遊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為導入語。只要弄懂引文的含義、作用,就找準了學習此文的突破口。

 用富有詩情畫意的優美語言導引,將學生帶入課文優美的意境。如《三峽》導入語:“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代又壹代的仁人誌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歌唱。去過三峽的同學,可能會因那兩岸倒江懸崖峭壁而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會因江面上漂浮著的白色垃圾而憂慮人類環境的汙染,妳也許會思緒倒流,追溯三峽的過去,想―睹她在歷史上的真容,讓我們壹起走進酈道元的《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