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天下奇聞的意思

天下奇聞的意思

含義: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

引申義:奇景總是生在險而且遠的地方,這就只有有誌與有力的人才能看到。暗示出偉大事業的成就,必須經歷壹個艱苦的過程,決非唾手可得。

出處:《上樞密韓太尉書》是宋代文學家蘇轍所作。

原文節選: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誌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譯文: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誌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蘇洵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嘉祐二年,十九歲的蘇轍與兄蘇軾同中進士。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壹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

這是壹篇幹謁文,文章著重闡釋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者氣之所形”,同時表達了對韓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見之意,但在表現仰慕韓琦時,蘇轍行文中沒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 官的意思,只是將求見高人心切。盼望高人指點以達養氣目的的內心表露出來了,文辭懇切,才華畢顯。

文章的第壹段,大意是提出了“養氣與作文”的關系這樣壹個觀點,並且以孟子、司馬遷作為內心修養和外在閱歷的例證。

第二段,大意是敘述自己通過周覽和交遊兩條途徑來養其氣,可惜的是沒有見到太尉。第三段的大意是從“誌其大” 的假設,落實到求見太尉的宗旨。最後壹段是求見太尉的結束語。

首先是稱謂問題。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對方,而稱“太尉執事”。“執事”,左右的人。這是表示謙謹的說法。

第壹段,先從作文當有養氣之功談起,明確提出:“以為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氣”的表現。接著提出總領全文的“養氣”說。在具體闡述“養氣”說的時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說明。壹是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作者認為,孟子的文章,內容寬厚宏博,並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氣”的大小相稱。這實際上強調的是內在修養問題。二是司馬遷。作者認為司馬遷遍遊天下,知多見廣,所以他的文章風格疏放瀟灑,跌宕多姿,頗有奇氣。

這實際上是強調外在閱歷問題。最後,作者總結道,孟子、司馬遷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因為“氣”充滿在他們心中。這段論述很周嚴。

第二段,就自身經歷進壹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作者有前後不同的兩種學習經歷。第壹種是交遊不廣、見聞不博,只學古人陳舊過時的東西。第二種是“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作者在談到第二種學習經歷時,列舉了四個事實:壹是經過秦漢故都,盡情觀賞;二是眺望黃河,想像著古時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飽覽壹切,知道了天地的廣闊、美麗;四是謁見了歐陽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匯集在這裏。

歸納起來,實際上是遊覽天下名山大川 ,廣交天下的文人學士。而這兩樣,實際上說的都是外在的閱歷,可見,蘇轍是更重視外在的閱歷的。

寫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韓琦接見,文章至此,卻還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這壹段主要是頌揚韓琦。表明欲見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謀略位居天下第壹。“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是說韓琦在內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賢,在領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樣能幹。

“這段最後“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壹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明確求見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誌氣,再次表明求見之意。“且學為政”,並且學習治理政事。這壹段特別申明入京師“非有取於鬥升之祿”,可見其誌向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