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拼音:shì;本義是咬。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唐韻》《集韻》《韻會》?時制切,音誓。《說文》啗也,喙也。《玉篇》齧噬也。易曰:頤中有物曰噬咳。《左傳·莊六年》若不早圖,後君噬齊。《揚子·方言》噬,食也。
又《詩·唐風》彼君子兮,噬肯適我。《傳》噬,逮也。《釋文》噬,市世反,韓詩作逝,逝,及也。《揚子·方言》噬,逮也。北燕曰噬。
又《揚子·方言》憂也。
又《集韻》以制切,音曳。齧也。
組詞:攫噬、狼噬、狂噬、侵噬、嚙噬、臍噬、內噬、虎噬、橫噬、含噬、反噬、肥噬、毒噬、柢噬、啖噬、搏噬、犴噬、螫噬、噬犬、噬吞、噬食、噬指、噬賢、噬螫、噬嗑、噬搏、噬齊、噬膚、咋噬、噬攫、騰噬、屠噬、吞噬、哮噬、咬噬、噬臍、噬嚙、噬逆、噬狗。
援噬、噬負、噬菌體、貓噬鸚鵡、狼吞虎噬、狼餐虎噬、山陬海噬、噬指棄薪、鯨吞蛇噬、鯨吞虎噬、將噬爪縮、急兔反噬、獸困則噬、噬臍無及、噬臍何及、噬臍莫及、擇肥而噬、鷹揚虎噬、跖犬噬堯、鷙擊狼噬、噬不見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