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出生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11月25日(農歷甲辰年10月19日)生於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壹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堯棠、字芾甘。整個大家庭有長輩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
五歲時父親出任四川北部廣元縣知縣,隨父母前往。在廣元縣衙門內和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壹道在家塾就讀。生活起居由楊嫂照料,七歲時女傭楊嫂久病而死,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以她為原型創作了短篇小說《楊嫂》。後隨父親辭官遷回成都。
二,母親病故
壹九壹四年七歲時,母親病故,此後,深深感到沒有母親的孩子的悲哀。母親“愛壹切人”的教誨,對巴金有很大影響,後來稱母親為自己的“第壹個先生”。
在母親的允許下,返成都後,常與“下人”在壹起,同他們的友誼壹直持續到離開成都。在這些人中,得到了近於原始的正義的信仰和直爽的性格。轎夫老周教他真誠地做人,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後來稱他為自己的“第二個先生”。
三,父親病故
壹九壹七年(民國六年)十三歲,春,成都發生巷戰,川軍、滇軍混戰七天。這期間,二叔的兩個兒子病死。巴金和三哥也患喉癥。戰事剛停止,父親李道河病逝。父親死後,更感空虛,向書本尋找慰藉,讀了《說嶽全傳》、《施公案》、《彭公案》、《水滸》等許多古典小說。
從本年起,利用晚間跟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的香表哥學習英文。香表哥是對巴金的智力的最初發展有幫助的人。十五歲時又向曾向留學日本的兩個叔叔學過日語,並頗有興趣地聽他們講日本的壹些情況。
四,祖父病故
1920年(民國九年)十六歲,祖父病故。因祖父逝世,大嫂搬至城外生產。祖父死後,大家庭內部的爭鬥和傾軋更加劇了,造成的悲劇更多了。九月考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冬成都學界為反對軍閥劉存厚開展請願活動和集體罷課,巴金亦參與,這是他第壹次參與社會鬥爭。
五,發表作品
壹九二壹年(民國十年)十七歲,二月20日成都《半月》刊第14號出版,讀到該刊登載的《適社的旨趣和大綱》後,很感興趣,寫信給《半月》編輯部要求加入。編輯部的青年朋友吳先憂以實行“自食其力”的行動,教給巴金“自我犧牲”精神,後來巴金稱他為自己的“第三個先生”。
四月1日出版的《半月》刊第17號刊載《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這是目前所見公開發表的第壹篇文章。《半月》刊17號《本社社員錄》中列出他的名字:芾甘。
中國網-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