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契義
[qì yì]?
友誼,情義。宋 蘇軾《答孫誌康書》:“自聞變故,即欲撰哀詞,以表契義萬壹。”宋 王明清《揮麈前錄》卷四:“昔人最重契義。朋從年長,則以兄事之;齒少,以弟或友呼焉。”
2、義類
[ yì lèi ]
(1)善人。《詩·大雅·蕩》:“文王 曰咨,咨女 殷商。而秉義類,彊禦多懟。”鄭玄 箋:“義之言宜也。類,善。”馬瑞辰 通釋:“按,類為善,義亦善。四句謂王用善人,則為羣小所譖毀也。”唐 柳宗元《唐故特進南府君睢陽廟碑》:“初據 雍丘,謂非要害,將保 江 淮 之臣庶,通南北之奏復,拔我義類,扼於 睢陽。”或說,猶言邪曲。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兩字壹義而誤解例》:“義與俄通,衺也,說本 王氏 念孫。類,與‘戾’通。《說文·犬部》:‘戾,曲也。’義類猶言衺曲也。”
(2)文章事物的比義推類。漢 王充《論衡·謝短》:“義類所及,故可務知。”《宋書·禮誌五》:“《禮記》:‘前有士師,則載虎皮。’乘輿豹尾,亦其義類乎!”《新唐書·柳芳傳》:“時國史已送官,不可追刊,乃推衍義類,仿編年法,為《唐歷》四十篇,頗有異聞。”
3、烈義
[liè yì]?
謂剛正而有節義。《三國誌·吳誌·太史慈傳》“今日之事,當與卿***之”裴松之 註引 晉 虞溥《江表傳》:“﹝ 孫策 ﹞問 慈 曰:‘聞卿昔為太守劫州章,赴 文舉,請詣 玄德,皆有烈義,天下智士也。’”晉 傅玄《秦女休行》:“壹市稱烈義,觀者收淚並慨忼。”
4、對義
[duì yì]?
舊時科舉考試科目之壹。從儒家經籍中摘句為題,考生根據經義解題作文。宋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晦庵 省試,經題出‘剛中而應’,連案者雲:‘此句凡七出。’先生嘿數止五出,乃據所記對義。”《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二年》“有舉人呼噪於貢院門”元 胡三省 註:“其進士試詩、賦、文、策、帖經、對義。”
5、結義
[jié yì]?
結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