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小衙內之死折射了怎樣的人性?

小衙內之死折射了怎樣的人性?

在絕大多數人看來,《水滸傳》當然是壹部謳歌英雄好漢的傳奇小說。作者施耐庵在小說中塑造了壹百零八位形象性格極其鮮明的梁山好漢,他們聚義梁山,替天行道,行俠仗義,鋤強扶弱,譜寫了壹段段動人心魄的熱血英雄篇章。

但實際上,《水滸傳》中的很多故事情節,都充斥著十足的血腥味,受讀者推崇的梁山好漢,不見得都是真正的俠義英雄,其中有不少好漢都做過壹些泯滅人性的勾當,比如梁山之主宋江,他就做過不少血腥之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衙內之死。

朱仝吃了官司,被發配滄州。因其樣貌出眾,性格溫和,被滄州知府看重,成為了知府的心腹之人。我們應該知道,朱仝應該是十分享受當下的生活的,作為囚犯的他,不僅免受了牢獄之災,反倒得到知府的信任,覓得壹份照料小衙內的閑差,也算是因禍得福。

宋江深知朱仝為人,十分賞識他,想拉他上梁山入夥。然而,朱仝無論如何也不願落草為寇,毅然拒絕了宋江之邀。宋江誓不罷休,對朱仝是誌在必得。於是,宋江、吳用便合謀了壹條毒辣的計謀,那便是派李逵去殺掉小衙內,以此斷了朱仝的念想,絕了他的後路。如此壹來,朱仝不上梁山也不行了。

結果當然是李逵無情地殺害了小衙內,朱仝悲憤萬分,要跟李逵拼命。但在宋江、吳用、柴進等人的勸說下,朱仝萬般無奈,被逼得走上了落草為寇的道路。

宋江、吳用的計策成功了,朱仝上了梁山,他們的目的達到,代價就是小衙內的性命。很多讀者在看這段故事的時候,往往都會忽略小衙內之死,因為《水滸傳》的讀者,往往都會站在梁山好漢這壹邊,但凡是梁山好漢幹的事,無論是好是壞,都應該理解,死壹個區區的小衙內又算得了什麽呢?

但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小衙內之死實則血腥味十足。僅僅是為了賺朱仝上梁山入夥,就壹定要犧牲壹個天真爛漫、不諳世事的四歲小孩,這是不是太過殘忍了。壹個四歲的孩子,必定沒做過、也不可能做過什麽傷天害理之事,就算是其父滄州知府,小說中也沒有任何文字表明他是壹個大奸大惡的官吏,即便他真是壹個貪官、昏官、惡官,那也沒有任何道理要牽連到他的兒子身上。

因此,宋江派李逵殺害小衙內這件事,實在毫無人性可言。宋江整天把“義”字掛在嘴邊,連自己的綽號都叫“呼保義”,又稱“孝義黑三郎”,而他竟然以此等慘無人道的手段賺朱仝上梁山,這跟他追求的“義”顯然已經背道而馳。

賺朱仝上梁山,並不壹定要殺死小衙內,比如, 宋江大可以派人先把小衙內藏起來,然後告知朱仝小衙內已死,同樣能逼得朱仝上梁山入夥。但宋江全然沒有如此考慮,而是派殺人不眨眼的李逵直接去結果了小衙內的性命,小說中這樣寫道:“朱仝乘著月色明朗,徑搶入林子裏尋時,只見小衙內倒在地上。朱仝便把手去扶時,只見頭劈做兩半個,已死在那裏。”可憐的小衙內,竟以如此慘狀死去,難道不令人心疼嗎?

宋江這個假仁假義的江湖大哥,壹方面以忠義之名,招攬江湖好漢聚義梁山,做著替天行道、行俠仗義的光明之舉;而另壹方面,他又在暗地裏運用各種陰狠、毒辣的手段,幹著壹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同樣的例子,還有李逵屠殺扈三娘滿門,背後的主謀也是宋江。

諷刺的是,宋江壹心尋求招安,想登廟堂之高,報效朝廷,建功立業,青史留名,可最後卻死於壹杯毒酒,他的遠大理想也隨之灰飛煙滅;而朱仝卻在征方臘結束後,壹路官運亨通,從保定府都統制做到了太平軍節度使,更是率領千軍萬馬征戰金國,留下了赫赫戰功。作者施耐庵心裏最清楚,要是像宋江這樣的人當了大官,不知道又會有多少無辜的百姓遭殃,所以幹脆用壹杯毒酒了結他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