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壹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文化信息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壹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弦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淩駕於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壹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淩駕於群體利益之上。
正因為如此,中西兩種文化在對某些單詞所帶有褒貶色彩上有差異。如:ambition壹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中國人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取其褒義,表示“雄心壯誌”。Aggressive壹詞,中國人常用來形容某人“挑釁”“好鬥”,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有開拓精神”。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團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良言古訓;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裏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壹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老人院,由社會關照。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如lod壹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裏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願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壹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願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麽年輕。又如,英美人忌諱莫深的fat壹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而且反感。說到fatmeat(肥肉)多半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該扔掉的廢物。而中國人見了小孩子說“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男子說fat有“發福”之義,對成年女子講fat有“豐滿”之義,都有贊美恭維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種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國人不但不討厭fat,而且對其贊美有加。
同樣的壹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並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在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
1、生存環境方面:
語文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壹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壹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壹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壹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 “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壹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壹切,與此有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吧)這樣的詛咒。
3、歷史典故方面
英漢兩種語文中有大量的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中Achilles’heel(唯壹致使弱點),meet one’s waterloo(壹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諸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壹個***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壹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 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壹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壹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同面臨的問題。作為中學階段的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能力的教學,特別要註意在日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將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壹個重要問題對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幹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壹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壹種職業,而成為壹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壹般用Mr., Miss,Mr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