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的讀音是dài,是土壩、鎮的意思。
《唐韻》徒耐切《集韻》《韻會》待戴切《正韻》度耐切,?音代。以土堰水也。往來舟舶征?之所,兩岸樹轉軸,遇舟過,以綆系舟尾,或以人,或以牛,推軸挽之而前。
《晉中興書》以牛車牽埭,取其稅。又謝元堰呂梁埭通漕。又地名。石埭,在池州東南。《寰宇記》貴池之源有兩石,橫亙溪上如埭,因名。
漢字(拼音:hàn zì,註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
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壹個漢字壹個音節。需要註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壹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壹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壹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
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制定了《常用漢字表》,韓國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礎漢字》,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