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巴金小時候的勵誌故事

巴金小時候的勵誌故事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語言大師,文壇巨匠,四川成都人。學生時代,受五四新 文化 運動的影響,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和無政府主義思想。後在成都、上海等地參加過反封建的社會活動。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壹些關於巴金小時候的 勵誌 故事 ,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巴金小時候的勵誌故事1

偉岸的巴金,是以他卓越的人品、文品,屹立在中國文壇,存活於人們心中的。他留給我們的財富,是以數字無法計算的,是以金錢無法買到的,是以文字無法表全的。文壇,因他而生輝;國家,因他而美麗;人民,因他而自豪。

“祖國永遠在妳身邊”

“妳是光,妳是熱,妳是二十世紀的良心。”10年前,曹禺先生書下此言,贊美巴金。

1927年,巴金以第壹部小說《滅亡》,被人們認識以後,正是以自己全部的光和熱,逐漸成為中國文壇的領軍人,並且長達數十年之久,無人可以替代,沒人可以撼動。巴金的光和熱,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采譯著。這壹筆豐贍財富,中國幾代人已經享受了,還會被幾代、十幾代甚至更多的人享用。巴金的光和熱,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這壹筆巨大財富,更被人推崇,為人瞻仰,受人感化。

愛國主義,是巴金兩大財富的重要基礎。從年少到年衰,巴金的愛國情懷,從未受任何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反之,更熱烈。在過去的壹個世紀中,中國風雲跌宕,世事亂變。她,曾經受三座大山壓迫,貧窮、落後、愚味。她,曾經受種.種幹擾,走過許多彎路,使人迷惆、心慮、屈辱。巴金沒有厭棄這壹切的壹切,始終用行為,追求心中的理想,表達自己的情愫。

巴金12歲那年通讀了《說嶽全傳》,深深被嶽飛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震動。壹個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詩話》。書中,明代詩人兼書畫家文征明的《滿江紅》詞,使巴金愛不釋手,百看不厭。巴金壹直將這本書珍藏在身邊,即使在“,”動亂中,家被數次抄劫,這本書也沒有被毀。上世紀90年代,巴金在眾人的勸說下,到杭州休養。從來怕麻煩別人的他,有壹天卻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謁嶽墳。在嶽飛塑像前,輪椅上的巴金目不轉睛,久久地凝視著。身邊的工作人員深深被這壹情景感動,誰也不輕易移動壹下腳步。後來,他們來到文征明《滿江紅》詞碑前。此時,年過九十,平時說話吐字不太清楚的他,卻象小學生那樣吟誦起這首詞來,那聲音越來越清楚,越來越高亢:“拂試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笑區區、壹檜亦何能,逢其欲。”每壹句、每壹字,其實巴金早就熟背心底,融化在血液中。

巴金是壹個不善言笑的人,雙眉總是緊鎖著。冰心老人曾經快言快語笑評她的這位“老弟”:“他很憂郁。我看,他痛苦時就是快樂著。”憂郁、痛苦,是巴金愛國情懷的壹種表現。他是壹個理想主義者,並且終身都在追求著。他希望他的祖國強大起來,人民富足起來。他曾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國家和人民,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來表達我的無窮無盡的感情。”

這是壹段巴金撰寫的關於《滅亡》的創作經過:“每夜回到旅館裏,我稍微休息了壹下疲倦的身子,就點燃了煤氣爐煮茶來喝。於是,巴黎聖母院的鐘聲敲響了,沈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這樣的環境裏,過去的回憶繼續來折磨我了。我想到在上海的活動的生活,我想到那些在苦鬥中的朋友,我想到那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清、希望和掙紮,我想到那過去的壹切,我底心就像被刀割著痛,那不能熄滅的烈焰又猛烈地燃燒起來了。為了安慰這壹顆寂寞年輕的心,我便開始把我從生活裏得到的壹點東西寫下來。每晚上壹面聽著巴黎聖母院的鐘聲,我壹面在練習簿上寫壹點類似小說的東西。這樣,在三月裏我寫成了《滅亡》底(的)前四章。”

1979年,巴金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巴黎。這是離別巴黎半個世紀後,巴金第壹次再踏上這片國土。故地重遊,對於任何人都會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靜靜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長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雙眼井,廣州的鄉村……他說:“就這樣,我每天回到我親愛的祖國,心裏很充實。離開祖國,我有壹個明顯的感覺,我是中國人。這個感覺,50年前也有過。我們常把祖國比作母親,祖國確實是母親。但是,過去這位母親貧病交加,朝不保夕,哪裏管得了自己兒女的死活。可是,今天不同了。出了國境,無論在什麽地方,我總覺得有壹雙慈愛的眼睛關心地註視著我。不管妳跑到天涯海角,妳始終擺脫不了祖國,祖國永遠在妳身邊。”

在很多榮譽前,在許多外事場合,記者多次聽他說:“我生長在中國,我的壹切都屬於中國人民。”1983年,巴金在獲得法國榮譽勛章時,對前來授勛的法國總統密特朗說:“謝謝總統閣下光臨上海,在我病中給我授勛。我認為,這並不是我個人有什麽成就。這是總統閣下對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尊重,對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的尊重。這是法國人民對中國人民友好的象征。”

巴金小時候的勵誌故事2

作家巴金的讀書 方法 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壹奇了,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壹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誌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壹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壹些書,壹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 記憶力 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壹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裏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壹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壹位少女在 日記 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壹類的 句子 。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壹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壹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裏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裏有壹個大倉庫,裏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壹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讀書”。

(2)溫故而知新。通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壹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壹樣,能進壹步消化吸收。每回憶壹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獲。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余生消耗的。壹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巴金小時候的勵誌故事3

“生活本身就是壹個杯具”——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說《復活》之後的壹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生命的寫照。

整部小說以“五四”戶外為背景,描述了壹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著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為首的那些所謂的“衛道”“,”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壹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壹類的舊話。有這樣壹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於期望新生活卻身為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的覺新來說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著,在矛盾,掙紮,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沖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壹方面信服新的理論,壹方面又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我並不覺得矛盾”,因此,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壹邊繼續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我也曾說過:“我的生命就這樣完結了。我不反抗,正因我不願意反抗,我自我做壹個犧牲者……我跟妳們壹樣都做過美妙的夢。但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期望沒有壹個實現過,我的愉悅早就被人剝奪了,我並不怪別人,我是自願地把擔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為自我是壹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壹說》因此,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下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壹個少女瑞鈺;因此,他放下自我喜愛的化學,開始了上班生涯;因此,在他的妻難產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後壹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麽?什麽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生。

他心裏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lz13)他是令人惋惜的,正因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正因覺慧能了解哥哥作為壹個被犧牲者的無奈情緒,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取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能夠麽?

屬於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著壹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鬥爭中,有的是壹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正因心中仍有夢,因此他就能忍住痛,只正因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著愉悅,因此,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妳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巴金小時候的勵誌故事4

雖然對封建大家庭深惡痛絕,雖然家族式的牢籠鎖住了許許多多自由的青春夢想,但是,濃濃的親情依舊是讓巴金最難忘的。

從8歲起,巴金常常參加大哥和姐姐、堂姐、表姐們的聚會和遊戲:踢毽子、拍皮球、擲大觀園圖、行各種酒令。還和三哥堯林及其他兄弟組織新劇團,充任配角。他們自己編劇,復寫戲票贈人,在家中竹林裏演出。他還常到劇場或在家中看川劇、京劇。這壹時期,受家庭熏陶,熟知《紅樓夢》中的人物和情節。

10歲的時候母親病故,安葬於成都市郊磨盤山。此後,深深感到沒有母親的孩子的悲哀。母親“愛壹切人”的教誨對巴金有很大影響,後來稱母親為自己人生的“第壹個先生”。

母親在世的時候,巴金曾在母親的允許下,返成都後,常與“下人”在壹起,同他們的友誼壹直持續到離開成都。在這些人中巴金體會到了近於原始正義的信仰和直爽的性格。轎夫老周教他真誠地做人,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後來稱他為自己的“第二個先生”。

沖出家庭的牢籠

19歲那壹年的5月,巴金和三哥堯林壹起離開成都乘木船去重慶,由重慶沿長江至上海。此事得到大哥的幫助和繼母的允許。離開四川的原因,是渴望沖破封建家庭的牢籠,投身到新的廣闊的天地中去;另壹方面,也因無中學 畢業 文憑,被外專改為旁聽生,失去了獲得該校畢業文憑的資格。

到了秋天,巴金終於進入上海南洋中學。直到年底,巴金輾轉去南京,住在北門橋魚市街21號,來到了東南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補習班繼續學習。

巴金小時候的勵誌故事5

清光緒三十年,巴金出生於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壹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堯棠,字芾甘,取自《詩經》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巴金從小天資聰穎,深受父母的喜歡,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說起巴金的家族,那時也算是個地地道道的大家族。巴金原籍浙江嘉興,高祖李介庵作為“幕友”從浙江到四川定居。曾祖李王番,著有《醉墨山房僅存稿》。祖父李鏞(號皖雲),也做過官,後閑居在家,為大家庭的家長,有五子壹女,他本人也印過壹冊《秋棠山館詩鈔》送人。整個大家庭有長輩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

5歲的時候,巴金的父親出任四川北部廣元縣知縣,他也就隨父母前往。在廣元縣衙門內和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壹道在家塾就讀,先生姓劉,教讀巴金他們《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並且要求他們背誦《古文觀止》。晚間的時候,巴金跟從母親學讀《白香詞譜》中的詞。那時候的巴金是個十足的“小少爺”,他在書房由六十歲的老書童賈福服侍,生活起居由楊嫂照料,平時由十二三歲的姑娘香兒陪伴玩耍。

又過了壹年,農歷十壹月二十五日,為慶祝祖父生日全家敬神,生性頑皮叛逆的巴金因討厭舊禮節不肯磕頭,第壹次挨了母親的鞭子。他雖然內心十分不服氣,但也不敢頂撞嚴厲的母親。大家族的繁文縟節、偽善的禮教壹點點在巴金的面前掀開了面紗。

也就在那壹年,巴金的父親坐堂用刑,犯人受刑後還連連叩頭謝恩。這壹幕被巴金看見了,他非常疑惑不解,不明白老百姓以壹種什麽樣的心理面對這樣的人生。

不久,巴金的奶媽在廚房偷吃黃瓜。母親知道這件事後十分生氣,就命人用皮鞭抽打奶媽。年幼的巴金看到了之後,心中突然湧起莫名的不快。

“初步感覺到世上許多事情的不合理。”也許,當時的巴金還不能夠解釋這壹切的原因,更找不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道路,但是“不合理”的印象,卻從童年時代起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巴金的勵誌故事相關 文章 :

★ 名人勵誌學習故事50字

★ 初壹學生看的名人勵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