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火爐,分別為重慶、福州、杭州、南昌。
2017年更新新四大火爐,即重慶、福州、杭州、南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榜單,通過綜合分析中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氣象資料,首次向公眾權威公布中國夏季炎熱城市情況。
綜合分析的結果是,夏季炎熱程度靠前的10個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分別為:重慶、福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濟南、西安、南京、合肥、南寧。其中,排在前列的重慶、福州、杭州、南昌四個城市被不少網民冠名為“新四大火爐”。
擴展資料:
火爐的原因:
重慶、武漢、南京等長江中下遊城市在夏季常常如火爐般悶熱,主要是由於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維持較長時間的高溫高濕天氣。特別是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副熱帶高壓壹般維持在長江中下遊及其附近地區,使得這些地區悶熱難耐。
重慶之熱源於地形,“渝爐”堪稱老山煉丹,是全國有名的盛夏高溫區。而專家認為山城夏季多雨是工業化的結果,工業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塵等)的增加影響到太陽輻射,導致了降水量提升,高溫日相對減少。這樣的“人工降雨”壹定程度上是環境汙染的“意外收獲”。
江城武漢可稱“壹代爐魁”。此地江河湖泊眾多,水汽大量蒸發,團團熱氣將整個城市罩住,壹方面減慢了地面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另壹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汗出如漿,悶熱難耐。1934年某日武漢41.3℃的紀錄為江城奪得“爐魁”之稱。
南京深得江南“夏九九”的精髓:扇子勿離手,出汗如出浴。寧滬兩地高溫堪稱伯仲,不過上海臨海地形讓南京自嘆不如,因為海陸間氣壓差,上海的晚上比南京涼爽很多,雖然兩地日最高溫差不多,但是日平均溫度上海就比較低。
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空前規模的燃燒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汽車的降價、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們購車代步;加上空調的普及,這些都在向大氣排放大量熱氣。
城市裏的人口、高樓、道路密集,混凝土、柏油路使太陽輻射升溫快,散熱慢,熱島效應越來越明顯,城市的溫度在逐步升高,越來越多的“火爐”城市湧現出來,這也是人類無節制活動加劇地球環境急劇變化升溫的現實例證。
百度百科-四大火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