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這天李世民率領尉遲恭等人,帶了壹支人馬埋伏在玄武門(長安太極宮的北面正門)。不多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騎著馬來了,他們都是奉李淵之命來見駕的。可是到了玄武門,他們覺得有點不對勁,那個熟悉的領兵將軍常何不知到哪兒去了,守衛人員看起來也很陌生。正疑惑時,門官出來傳話,要他們把護衛留下,只身去見李淵。
李建成壹聽,調轉馬頭就往回跑。這時李世民壹邊高叫:“站住,別走!”壹邊騎馬趕了過來。李建成哪裏肯聽,只是沒命地跑,李世民眼疾手快,搭弓壹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見狀,也要拉弓射李世民,但心裏慌張,他拉了幾次弓都沒拉開。這時尉遲恭帶了七十名騎兵趕到,壹陣亂箭把李元吉射下馬來。李元吉嚇得拼命逃,又被尉遲恭壹刀砍死。
李淵在宮中等著三個兒子,卻聽到外面亂成壹片。正不知是怎麽回事,尉遲恭已手持長矛帶著人馬湧了進來。他向李淵稟報說,李建成、李元吉陰謀作亂,已被秦王殺了,“秦王怕亂兵驚動皇上,特派我來護駕。”他又要李淵下令,讓太子宮和齊王府的護衛停止抵抗。
李淵聽了,大吃壹驚。面對這樣的形勢,他只好順勢應變,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他又傳位給李世民,史稱唐太宗。李淵自己做“太上皇”去了。
這場流血事件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這是壹場無法避免的事件。
按封建的宗法制(古代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李淵稱帝後只能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在建立唐王朝中屢立戰功、有智有勇有才幹的李世民只被封為秦王。李建成因此對李世民非常不放心。他與李元吉結成同黨,拉攏李淵寵愛的妃子們,讓她們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使李淵逐漸疏遠了李世民。他們還不罷休,想進壹步謀害李世民。壹天,李建成請李世民去太子宮喝酒。誰知他在酒裏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幾口就腹痛嘔吐。多虧陪席的李淵弟弟、淮安王李神通救護及時,李世民才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對此壹再忍讓,可李建成卻步步緊逼。他和李元吉又想出了挖空秦王府的主意。公元626年,突厥侵犯中原,李建成向李淵建議,讓李元吉出征迎戰。李淵同意了,李元吉卻提出要調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尉遲恭、秦瓊等壹起出征,還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馬都劃歸他管。並有消息說,他把這些人馬調去後將全部活埋,進而除掉李世民。
千鈞壹發、性命攸關之際,尉遲恭等人不幹了,他激憤地表示:“我不能留在大王這兒,陪著挨殺!”長孫無忌等人也認為,他們不仁,我們也可不義,應該先下手把他們除掉。
在將士們的強烈要求下,李世民終於聽從勸告,借李淵召見他們兄弟三人之際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後,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問題。由於隋朝的暴政和多年的戰爭,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生產遭到很大破壞。經歷過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李世民,深深知道百姓的力量,於是,他花大力著手恢復社會秩序和經濟生產。
李世民善於安撫人心,在“玄武門之變”中,他不得已殺了李建成兄弟。當他登上帝位,就追封李建成為息王、李元吉為海陵郡王,並下詔以王子之禮將他倆改葬。落葬之日,李世民不僅允許兩宮舊部去吊唁,他還親自參加了葬禮。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李世民告發,李建成手下的壹個官員魏徵曾經勸說李建成謀害李世民。
李世民把魏徵找來,問道:“妳為什麽要挑撥我們兄弟關系?”
魏徵沈著地回答:“因為我那時是太子的手下,就得盡心盡力地為他著想。可惜太子沒聽我的話,不然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結果。”
李世民覺得魏徵為人剛正,很有膽識,說話直率,便提拔他當諫議大夫。唐太宗還公開對大臣們說:“治理國家就像治毛病壹樣,即使治好了病,還得註意休養。現在天下太平,四方都來歸服,這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盛世。但我還是要謹慎行事,把太平日子保持下去,這就要多聽聽妳們的意見。”為了穩定人心,李世民還派魏徵去山東安撫李建成舊部,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
由於連年戰亂,唐代初期人口損失很多。李世民大力改革府兵制度,加強武備,擊敗東突厥,讓他們放歸被抓去的中原百姓,同時他放出三千宮女,這極大地加強了人口的恢復。他又推行去奢省費、輕徭薄賦的方針,興修水利,墾殖荒地,讓百姓安心生產,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這壹系列的措施十分有效,終於取得了讓後世贊嘆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唐代繁榮興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