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父子之情。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學期結束,父親問“我”考了第幾名,“我說:‘第二名。’”父親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誇獎。“我”把那半本“淒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楞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當問清原委後,父親並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著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壹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對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深表同情。晚上,父親在昏黃的油燈下,“把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新的學期開始,父親便帶“我”到條件相對好壹些的外村上學去了。作者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於助人。
其次是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惟壹的壹本書分為兩半,壹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把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後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的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壹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壹頓之後說:“看在妳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妳手板了。”這句話雖有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村鄰之間的友好淳厚的情義。盡管家家都非常貧困,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卻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今天的讀者。
再次是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這壹點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單獨來壹段補敘。文中寫道:“課本上的第壹個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帶上。兩條狗像小學生壹般規規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戶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調教好了,我說‘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幾聲,我說‘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幾聲。”──這出人狗合演的“雙簧戲”,應是最好的情境教學吧。確實,當我們讀到此處,忍俊不禁,深深被作者兒童時代那壹份童趣所感動,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多麽惡劣、生活處境多麽窘迫的情形下獲得的壹點樂趣啊!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壹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吧。當然,“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也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