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河朔三鎮?割據的問題,對唐朝來講始終都是如鯁在喉。以至於,自?安史之亂?結束到唐代滅亡的這壹百多年時間裏,?河朔三鎮?壹直都以割據的形式存在於唐朝的框架之下。援引《新唐書》對河朔藩鎮的評價則是?壹寇死,壹賊生,訖唐亡百余年,卒不為王土?而這樣的情況,亦成為唐代中晚期藩鎮割據的壹個真實寫照。
當然,?河朔三鎮?並不是個例。自?安史之亂?後,唐代的藩鎮由過去的邊疆,完全蔓延到了內地。以至於,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唐朝形成了長江以北廣置節度使, 南方廣置觀察使的藩鎮格局。而在這樣藩鎮遍地的局勢下,自然也就會有人會敢於以身試法,嘗試效仿?河朔三鎮?進行世襲割據,其中昭義鎮便是壹個例子。
自?元和中興?戛然而止後,唐朝馭下的藩鎮明顯有松動的跡象出現,而昭義鎮便於此時,進入了偽割據時期。之所以說昭義鎮是偽割據,是因為昭義鎮並沒有如?河朔三鎮?那般分庭抗禮,卻也實現了世襲割據。歷史上唐穆宗繼位之後,昭義鎮便由劉悟劉從諫父子控制,這期間,劉悟去世時其子劉從諫得以承襲節度使職位。自此,昭義鎮進入了壹個偽割據的時代。
直到唐武宗繼位後的會昌三年劉從諫亡故,昭義鎮的問題則又被放到了桌面上。這是因為,劉從諫亡故後其侄子劉稹則欲效仿?河朔三鎮?進行割據。面對這樣的情況,唐朝的朝堂大體分成了兩派,壹方認為唐朝應承認昭義鎮的割據,而另壹方則以李德裕為主,其力主對昭義鎮進行征討。後面的歷史也表明,李德裕的力主征討昭義的決定是正確的,唐朝最終斬斷了昭義鎮劉稹試圖割據的野心。 那麽,歷史上的李德裕,為何力主平定昭義鎮叛亂?
首先,李德裕所以主張力平昭義鎮,壹個重要的原因便在於,李德裕看出了昭義鎮割據的利弊。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李德裕曾指出?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則四方諸鎮誰不思效其為,天子威令不復行矣?可見,李德裕所以會力主平定昭義鎮的叛亂,很大原因在於李德裕怕朝廷壹旦認可昭義割據,會導致壹定的連鎖反應。
而以當時的歷史來看,李德裕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唐代?安史之亂?結束後,朝廷依舊在中原地區保有大量的節度使,並使這些節度使掌握大量兵馬。這麽做的壹個重要原因便是,借這些中原藩鎮來遏制?河朔三鎮?昭義鎮亦屬於其中之壹。如果此時唐朝默認了昭義鎮的割據,那麽其余的藩鎮自然也會有心效仿,那麽唐朝維系的藩鎮體系便會有崩塌的可能。
其次,李德裕所以力主平定昭義鎮的叛亂,還在於李德裕自身有能力將其平定。實際上,在李德裕力主平定昭義鎮之時,便已經向唐武宗提出了方略。當時李德裕指出,昭義鎮所依仗的主要是?河朔三鎮?的割據力量,如果將其同三鎮剝離,昭義鎮顯然是無法支撐的。
並且,當時李德裕也看出了當時的昭義鎮並沒有割據的基礎。《資治通鑒》記載昭義鎮?常以孤窮寒苦之軍,橫折河朔強梁之眾。以此證驗,人心忠赤?可見,當時的李德裕所以力討伐昭義鎮,還是有很大把握的。
李德裕力主平定昭義鎮的片段,可以說是李德裕高超才能的壹個展現。以至於,其可以在朝堂上力排眾議,並幫助唐朝渡過危機。而當我們今人回首李德裕這位晚唐名相壹生的點滴,亦能發現李德裕實為唐代壹大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