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對聯故事167篇

對聯故事167篇

01蝦子與蛙兒高則誠是元末明初時的戲曲作家。他從小就聰穎不凡,人們都很喜歡他。他六七歲時,就會作聯作詩。有壹天,他從學館裏回來,遇上壹位在當地很有名望的尚書大人出門送客。尚書大人特別喜歡小孩,尤其是喜歡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見高則誠身穿著綠襖,又很有才氣,就想逗逗這孩子。尚書大人說:出水蛙兒穿綠襖,美目盼兮“美目盼兮”是出自《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眼睛明亮美麗。高則誠聽見尚書大人出對,就停下來仔細聽。他看見尚書大人身穿壹件紅袍,送客人時不斷地給客人行禮的樣子,便隨口而出:落湯蝦子著紅袍,鞠躬如也高則誠說完對子,才想到自己將尚書大人比作“蝦”了,這可不大禮貌,趕忙上前施禮道歉:“對不起,我說得太不禮貌。”這位尚書大人見這孩子出口就成對,把自己送客的神態,穿的衣服,用生動的比喻描繪出來了,便特別稱贊,不但沒生氣,還鼓勵了高則誠壹番。02三國人物聯相傳,幾位戲劇表演家在壹起聊天,有壹位想起《白蛇傳》裏的《祭塔》,塔內點著燈,每個窗孔通明透亮,隨口出了壹上聯:塔內點燈,層層孔明諸格(葛)亮;求對下聯。幾位戲劇家,互相看了看,壹時對不出,因為這副對聯,在“對例”中,是屬於難對的壹類,很不好對。要求下聯也要運用壹個諧音,把三國時壹個人的名和字,融合在壹個對聯裏。過了片刻,另壹位戲劇表演家,由此想起《哪咤鬧海》,三太子被哪咤剝皮抽筋,老龍王敖廣到處尋找,從而索得下聯:敖廣舉火,步步照(趙)雲照子龍。這個下聯,聯想豐富,把三國時趙雲的名字融入聯中。大家聽了,都沈醉在美的享受之中。03和尚反唇相譏佛門之中,有許多能詩善對的高人,明代的姚廣孝是其中的壹位。姚廣孝本是醫家子弟,14歲便出家為僧,人稱道衍和尚。他學識淵博,工詩善畫,又拜席應真為師,通陰陽術數之道。此人非常清高,不拘小節,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封他為高僧,他推托有病而免受;讓他以通儒書僧的身份去禮部當官,他也謝拒了。燕王命他蓄發,賜給他府宅,讓他娶妻,他都沒有接受。唯有纂修《永樂大典》他參加了,那是他興趣所在。他雖不為官,但與官宦們都很熟悉,朝廷權貴也很尊崇他。有壹天,狂風大作,夾著傾盆暴雨,姚廣孝遇見了巡街的禦史林大人。林禦史知道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壹個對子讓他對:風吹羅漢搖和尚這“搖”字是雙關語:明說和尚(羅漢)被吹得搖搖擺擺,暗說“姚”和尚,指姚廣孝。姚廣孝立即反唇相譏:雨打金剛淋大人這“淋大人”,也是雙關諧音,指禦史“林大人”。04對聯訓子明朝初年有個大臣叫楊士奇,也叫楊寓。他為人正直,辦事勤懇,壹連在四個皇帝的手下做大官。他兒子楊稷太不爭氣了,仗著老子當官,自己無惡不作,凈幹壞事。誰要是不聽他的,他就派人抓起來。家鄉江蘇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齒,有人就寫了狀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看了,把狀子轉給楊士奇。楊士奇氣壞了,壹連寫了好幾封信,讓兒子改邪歸正,別再禍害鄉親。有壹次,在信中他還特意寫了壹副對子,警告兒子:不畏官司千張紙只怕鄉民三寸刀“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讓人告壹千張狀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整天戳妳的脊梁骨罵妳,當然,也罵我喲!可是,楊稷根本不聽父親的勸告,照舊胡作非為,壹點也不收斂。鬧得實在不像話了,皇上下令把楊稷抓起來,關進監獄。楊士奇聽說了,又急又愁,加上年歲也大了,便憂恨交加,臥床不起。沒有多久,頂頂有名的楊士奇,讓兒子給氣死了。當然,楊稷也沒有好下場,被判了死刑。05朱項兩姓從前,有個地方東西街住著兩個大戶家族,壹戶姓朱,壹戶姓項。家族大,糾紛多,常常想壹個壓倒壹個,互不相讓。為了顯示本族的威風,姓朱的家族在東街修建了壹個富麗堂皇的大祠堂;而姓項的家族壹看不甘示弱,火速集資動工,日夜兼程,在西街上也蓋起了壹個大祠堂。朱氏家族中有人提出給祠堂大門上掛壹副氣魄大的對聯,把姓項的壓倒,寫什麽內容呢?本族幾個能人在壹塊商量:歷史上我們姓朱的大人物不少,後梁的朱溫,明朝的朱元璋都坐過皇帝;宋朝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是個“聖人”,把這些寫上,就夠威風的了。於是他們在祠堂大門上懸掛了壹副大字楹聯:兩朝天子,壹代聖人。項氏家族的人看了這副對聯,大為憤慨,很不服氣。全族人在壹起商量如何壓倒對方,為項氏家族爭氣。有的說,人家又是天子,又是聖人,還能有比他們大的嗎?有人反駁說,難道我們姓項的就沒有比他們厲害的人嗎?《三字經》上說:“昔仲尼,師項橐。”孔子是最大的聖人,項橐是孔子的老師,朱熹就不在話下。接著又有人說,楚漢相爭時,項羽把劉邦的父親,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當過皇帝,我們姓項的把皇帝的老子煮死了嘛。眾人壹聽歡呼雀躍,很快項祠的大門上也掛出了壹副大字楹聯:烹天子父,為聖人師。朱氏家族人看了,個個目瞪口呆,說不出壹句話來。06花農諷秀才從前,有個專愛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做起打油詩來炫耀自己。這天趕集,他看見壹個農民挑兩籃花來賣,便走上前去搖頭晃腦地說了壹聯:小籃也是籃,大籃也是籃,小籃放到大籃裏,兩籃***壹籃;農民壹聽,這算什麽詩,隨口諷刺道: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到棺材裏,兩材(才)***壹材。弄得秀才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偷偷地擠進人群,溜走了。07篾匠巧對石匠有位老石匠,每當修完壹座橋時,都寫出壹條上聯,請過橋人對下聯。有壹次,他又修完壹座橋,並出了壹個上聯,向過橋人求對。這時,壹個秀才走過來對石匠說:“妳壹個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豈敢,豈敢!老漢不過是忙中取樂。”秀才說:“既然如此,妳就出上聯吧!”石匠脫口而出:開大山砌小石修拱橋鋪平路通南通北這上聯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對反義詞,秀才聽後,抓耳撓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聯。突然,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來壹個扛竹子的篾匠對秀才說:“妳對不上,我來試試。”說罷,開口念出下聯。圍觀人聽了,贊不絕口。老石匠上前對蔑匠說:“老哥,還是妳行!”原來蔑匠的下聯是:砍長竹劃短蔑挽圓圈箍扁桶裝東裝西石匠和蔑匠各自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編出的對聯,樸實,貼切,勞動群眾喜聞樂見。08巧答考官於謙14歲時去杭州應試,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謙,與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點名,當點到於謙時,於謙躬身站起來卻不答應,主考官問他為何不答應?於謙說:“我與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應。”主考官看到這個小學童聰明可愛,又懂禮貌,便想試試他的才學,便出了壹句上聯: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爾亦無忌虞知府壹連道出了五個“無忌”。何無忌是晉朝大臣,魏無忌是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長孫無忌是唐朝功臣。後兩個“無忌”是說,這三個人都同名,他們沒有忌諱,妳又何必忌諱呢?於謙壹聽,解除了顧慮,從容地對主考說:“我給您對個下聯吧!”主考說:“好呵!”於謙對道:張相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於謙的回對,也相應地用了五個“相如”。前三個分別是:漢初東陽武鄉侯張相如,戰國時“完璧歸趙”的名相藺相如,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後兩個“相如”是說,這三個人名字都壹樣,但實際上各有高下,水平並不是都壹樣。於謙的對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謙虛有禮,又暗示了自己將來壹定要超過他們的抱負。09巡撫私訪某朝有個秀才,博學多識,只因貧寒,無錢打通考官,屢試不中。無奈,只好到江南遊館,想以教書謀生。壹天夜裏,秀才投宿壹家客店,與同房壹位客人攀談起來。那位客人說:“先生既來江南遊學,必是滿腹詩書,鄙人有壹聯獻醜,望予屬對。”秀才笑道:“請!”這晚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月色分外明亮,客人望著窗外明月,念出上聯:秋月如盤,人在冰壺影裏;秀才聽了,忽見室內床帳裏掛著壹幅《春山飛鳥圖》,隨即對道:春山似畫,鳥飛錦帳帷中。客人聽了大喜,向店主人要來酒菜,二人飲酒賞月,談得非常投機,毫無倦意。客人又請秀才出外,散步於星月之下,行至壹個小池塘旁邊,見池內水平如鏡,客人說出壹則上聯:小沼沈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秀才擡頭看見山頂古松,隨即對出下聯:古松掛月,如老龍擎出夜明珠。夜深了,二人才回店休息。次日清晨,秀才醒來,已不見那位客人;秀才甚為驚奇,不知是何原因。秀才正在納悶,忽然來了壹位公差,對秀才恭恭敬敬地行個禮,說:“請先生上馬,巡按大人有請!”秀才莫名其妙,便糊裏糊湖地上了馬待見了巡按大人以後,秀才方才明白,昨夜同宿的客人,原來是私訪的八府巡按。巡按很賞識秀才的學問,便命他做了州府督學。10無火起塵煙明代有壹個著名的文人叫王汝玉,參加預修《永樂大典》。他從小就很喜歡文學,聰明、機敏、記性好,有豐富的想象力,他經常作詩寫文章,人們都說他是個小神童。他7歲那年冬天,他和父親觀賞雪後的景色。大雪過後,天空中升起了太陽,太陽暖洋洋的,把屋頂上的雪都曬化了,雪水順著屋檐滴滴嗒嗒地往下流。王汝玉的父親指著屋檐出了壹句上聯讓他對:日曬雪消,檐滴無雲之雨王汝玉想了想,對道:風吹塵起,地生不火之煙是啊,這風吹起的塵土,不就像不生火的煙嗎?父親聽了兒子的答對,又工整又巧妙,心裏特別高興。11爭座位明孝宗時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的丘浚,小時候家道貧窮。由於他秉性聰明,又刻苦用功,壹直是老師喜愛的學生。有壹天,教室外面下起了大雨,教室裏開始漏雨,雨水滴滴嗒嗒地濺到了座位上,有些座位已經不能坐了,同學們都爭著到沒有雨的座位上去坐。丘浚和壹個富家子弟爭壹個座位,誰也不讓誰,就請先生來評理。先生雖然喜歡丘浚,但又怕得罪了有錢的大戶人家,便想出了壹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對兩人說:“妳們不要爭了,我出壹句五字的上聯,誰能對上,誰就坐好座位。”先生出的聯是:細雨肩頭滴那富家子弟平時就不愛學習,只見他抓耳撓腮地想了半天,還是無詞可對,而丘浚卻早就想好了,當老師問他時,他隨口答道:青雲足下生這句下聯對的貼切自然,那老師和同學們當然拍手叫好,好座位當然讓給了丘浚。12“饑雞”對“暑鼠”從前,有個秀才,夏天晚上在屋檐下乘涼。他睡在竹床上,仰面看見壹只老鼠“吱吱”幾聲從屋梁上跑過,他想了壹想,便念到:暑鼠量梁,提筆描貓驚暑鼠;但此聯既出,卻無法對出下聯。後來他經過壹個曬谷場,看見幾只雞在吃谷子,忽聽遠處壹個婦人招呼附近玩耍的孩子趕雞,孩子們揀起石子向雞丟去,把雞趕跑了。他觸景生情,拍拍腦袋笑道:“有了,這下聯有了!”不覺脫口而出:饑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饑雞。這副對聯成對地使用同音字,如“饑雞”對“暑鼠”,“盜稻”對“量梁”,“拾石”對“描貓”,不僅刻畫鼠雞的情態維妙維肖,而且聲律和諧,意趣橫生。13諷刺偽差徭總局國民黨陜西差徭總局仗勢胡為,欺壓百姓,魚肉鄉民,人民深惡痛絕。春節時,有人給總局大門外貼了壹副對聯,辛辣地予以諷刺:差徭總局,酒局肉局藥丸局,局中設局,局內者甘,局外者苦,幾時了局見升平;支應諸公,豺公狼公饕餮公,公然辦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無非假公圖私益。橫批是:“斌卡尖傀”。這橫批很有意思,它諷刺總局官員,是壹夥不文不武、不上不下、不大不小、不人不鬼的壞東西。14巧續下聯明代的萬安,小時候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學好問,而且特別擅長對對子。壹天清晨,住在他家的壹位遠方來的客人起床後,在院子裏散步。客人看見紅日從東方升起,彩霞萬縷,映照著西方的像銀色鐮刀壹樣的殘月,不禁觸景生情,感慨地對著天空吟哦: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客人壹聯出口,還想接著往下對,但是由於他的學識還不行,怎麽也續不下去,坐在門前的石階上發呆。這時,萬安正在書房裏讀書,從窗子裏看見客人這副模樣,壹問,才知道是為了下聯。萬安笑著對客人說:“這有什麽可難的,等我為您續聯吧。”萬安擡頭向四面壹看,見書僮和丫環去井邊提水,兩人翩翩而行,便隨口念道:子在右,女在左,世間配定“好”人客人聽了,連聲誇贊對得好。15白衣裏壹個大仁明代徐晞,從壹個普通的吏員開始,直到當了兵部尚書,是個很有才幹的人。但因為他不是科舉出身,常被那些有“文憑學歷”的同僚和士子們看不起。有壹次,在學宮裏,有個進士指著孔子的牌位說:“認得這位老先生不?”意思是徐晞沒進過學堂,沒拜過孔子。徐晞回答很妙顧:“認得呀!這位先生不是由科甲出身的。”同僚們還是不服氣。壹次同行去城外,他們又嘲笑他。徐晞說:“我倒要領教壹下各位的才學,出個對子可以嗎?”這些人自恃科甲出身,有滿肚子學問,就回答:“請不要出得太容易嘍!”徐晞壹笑,給他們出了壹聯:劈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這是利用諧音,諷刺他們是黌(音紅)門(古時學校大門)中出來壹批酸文人。誰知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士,卻無法對出以日常小事為題的對子,急得團團轉。還是徐晞給他們道出下聯:咬開銀杏,白衣裏壹個大仁用“白衣”比喻非科甲出身當官的人,而“大仁”又諧“大人”的音,是說由白衣作官的,有我這麽壹個大人。這些文士由此十分佩服徐晞,再也不敢說壹句嘲笑的話了。16智討風箏李東陽小時候既聰明又活潑。有壹天與小夥伴壹起放風箏,不小心風箏的線斷了,風箏被吹到壹家員外的花園裏。小夥伴們膽小,都不敢去要,唯獨李東陽膽子大,他翻墻過去拾風箏。這家員外看見從墻外跳進壹個小孩,先是嚇了壹跳,後來看李東陽文質彬彬的,不像是壞孩子,便拿著風箏想逗逗他,員外說:“我出個對子,妳要是能對上,就還妳這風箏。”李東陽點頭同意了,墻外的小夥伴們怕李東陽出事,都爬在墻頭上往裏看,壹看沒事,就都翻墻跳進來,員外就以此為題對李東陽說:童子六七人,獨汝狡李東陽看了員外的氣派,覺得員外壹定有二千石的奉祿,就對了個缺尾巴的下聯:員外二千石,唯公——他故意不把最後壹字說出,“唯公……唯公……”地拉著長音,調皮地與員外周旋。員外以為他對不上,得意地笑了:“唯公什麽,對不上了吧?”李東陽說;“這最後壹個字,我早就有了,可是不說。”員外不懂什麽意思,問他:“這是為什麽呀?”李東陽說:“妳如果還我風箏,就是'唯公廉',如不還我,就是'唯公貪’。”這員外壹聽就笑了,他可不會為了個風箏,得個貪名,忙把風箏還給了孩子們。17閣下李先生明朝李東陽,官至大學士,按當時的習慣,人們稱他為李閣老。有壹次,十多位新進士去他家作客,有位進士行禮時,口稱“閣下李先生”,李東陽聽了微微壹笑。大家落座以後,李東陽說:“我有個出句,請對個下句。”他的出句是:庭前花始放幾個人妳看我,我看妳,弄不明白為什麽讓大家對這麽簡單的句子,便誰也不敢冒然答對了。李東陽笑了:“怎麽都不說話?這對句是現成的,剛才不是有人說了嗎?”剛才說什麽?噢!原來是——閣下李先生眾人趕忙站起連說:“閣下高明!閣下高明!”高明在什麽地方呢?這時的“閣下李先生”已經不是稱呼人的意思了,變成與“庭前花始放”相對應的壹種景象。閣下,就是樓閣下,與庭前對仗;李,是李子,壹種樹上結的果實,與花對仗;先生,是最先生長出來,與始放相對仗。這就是字面對仗所產生的雙關效果。18鄂比贈曹雪芹的對聯相傳,曹雪芹的家境極為貧苦,過著“寒冬噎酸?星,雪夜圍破氈”的生活。可是他性格傲岸,很有骨氣,常和壹些憤世嫉俗、誌同道合的朋友詩酒往來、關系甚密。有壹年過年時,他的知己朋友鄂比贈給他壹副對聯,寫的是: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這副對聯,對摯友曹雪芹“遠富近貧,以禮相交”,不趨炎附勢,不攀高厭低的高尚品德,表示了贊揚;同時又對封建社會裏“因財而散”,“疏親慢友”,“貧賤親戚離,富貴他人合”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進行了揭露和抨擊,實為壹副佳聯。19霞錦對月弓明朝正統年間,江蘇吳縣出了壹位有名的才子,他叫施槃。可是他不是什麽官宦人家的公子,也不是出身書香門第,而是壹個家庭貧窮的苦孩子,從小就壹面幹活兒,壹面讀書,就這樣,靠他的勤奮和聰慧,他在鄉裏很有名。鄉親們都說,這孩子應該去讀書,說不定能考中狀元。後來,鄉親們讓壹位老人,帶著施槃來到了張都憲的家,懇求張都憲讓施槃在張府私塾讀書。張都憲是個酷愛人才的官,他想考察壹下這孩子,就指著天上的月亮問施槃,“妳看天上的月亮像什麽?”“像弓。”施槃馬上敏捷地回答出來。張都憲自言自語地說道:新月如弓,殘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施槃馬上又意識到張都憲這是在出對聯考他呢,他想,老爺以月亮為題,我應以朝霞相對才是,於是,他對出了下聯:朝霞似錦,暮霞似錦,東川錦,西川錦張都憲壹聽,心裏高興極了,覺得這個孩子很聰明,馬上就答應免費讓施槃進了自己的家塾讀書學習。施槃刻苦學習,少年時就考中進士第壹名,被授於編修的官,只可惜很早就去世了。20雲開見日明朝景泰二年(1451)冬天,右僉都禦史韓雍巡視江西。正當他視察南昌死囚牢房時,外邊下起鵝毛大雪,他即景吟出:水上凍冰,冰積雪,雪上加霜吟罷,自己竟然對不出下聯。這時,他看見壹個囚犯傷心地直哭,就問:“妳為何落淚?”囚犯說:“大人所說的'水、冰、雪、霜’,實為死囚處境,我聽後不覺傷心了。”韓雍覺得此人談吐不凡,便又問道:“妳莫非有求生之心?”囚犯拱手吟道:空中騰霧,霧積雲,雲開見日韓雍聽了,高興地稱贊:“天才!天才!”他調來死囚案卷,發現此人是南昌才子,因為揭發府官貪贓受到報復,被誣為謀反,而判處死刑。韓雍主持公道,為他平了反,並嚴懲了南昌知府。對死囚來說,真是“雲開見日”了。21湖光月色圖壹個秋日,鄭板橋租了壹葉扁舟,到興化北鄉去。船行到中堡湖時,已經是晚霞紛飛,夕陽西下的時候了,船家在船後搖櫓,小船悠悠地蕩行著,板橋端坐船頭,觀賞著湖光山色。舉目湖心,艘艘漁船上升起了裊裊輕煙;側耳湖灘,只只菱舟上傳來了陣陣漁歌。天漸漸地黑了。板橋正待回艙時,忽覺眼前壹亮,但見半輪上弦月從湖面躍了出來,皎潔的月光映著那微波細浪,象滿湖的碎銀在閃光,好壹幅“湖光月色圖”呵!板橋脫口吟出壹句:“半灣活水千江月。”上聯吟罷,板橋正在沈思下聯時,天色陡然變了。不知從何處刮來了壹陣狂風,平靜的湖面頓時翻騰起來,小船被打翻,人被拋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時,附近幾只回家的小船趕忙攏來。漁民們從水中救起了板橋和船家,並熱情地請他們到莊上換衣服、用晚飯。席間,漁民們告訴板橋:這裏湖中出魚蝦菱藕,岸上產稻麥果蔬,湖中產壹種大蚌,裏面還經常采到綠豆大的珍珠呢!聽著聽著,板橋沈浸在漁家的歡樂之中。是呵,這裏壹滴水、壹粒砂,哪樣不是寶呢?真是“壹粒沈砂萬斛珠”呵!臨別時,漁民朋友請他寫幾個字,板橋欣然提筆,壹揮而就:半灣活水千江月,壹粒沈砂萬斛珠。板橋走後,當地漁民請石匠把板橋手跡鐫刻在壹塊石碑上,以資紀念。22特大浴盆楊慎是明代的大文學家,他從小就受到了在朝廷裏當太師的父親的影響,讀了許多書,知書達理,善文寫詩,無所不會,人們都叫他“神童才子”。有壹回,楊慎在家鄉的池塘裏洗澡,恰好縣令路過此地。但楊慎不僅不躲避,還對著縣令嘻嘻笑著扮鬼臉。縣令壹看這小孩子這麽調皮,有點覺得失了自己的面子,本想讓人把楊慎罵壹頓,可是楊慎在水裏,就是不上岸,於是,這縣令就叫人把楊慎的衣服拿走,掛在路邊的壹棵古樹上,然後,對楊慎說:“我出個對聯,妳如果能對上,就還妳的衣褲。”說完,就出了上聯:千年老樹為衣架楊慎在清澈的池水裏,壹邊劃著水,壹邊對出了下聯:萬裏長江作浴盆這縣令聽了,心裏吃了壹驚,他沒想到這麽小的孩子能有如此奇才,趕忙讓人把衣服送還給楊慎,並邀請他到縣衙門裏去作客,後來他們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這個故事,還有壹種說法,是解縉與他父親對的。23無弦琴明代弘治年間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顧鼎臣,是壹個才華出眾的人。他從小就讀過好多詩書,他的詩文文字優美,感情真摯。他尤其喜歡對對子。他父親也就經常帶他到外面去遊玩,給他出聯作對,幫助他提高學業。年幼的顧鼎臣在學館裏讀書時,老師看出這孩子不但勤奮好學,而且聰明機敏,這天,特意出了壹個聯句讓他對:花塢春晴,鳥韻吹成無孔笛顧鼎臣聽了,對答如流:樹庭日暮,蟬聲彈出不弦琴出句是“鳥韻”,並被比喻成“無孔笛”吹,很形象和生動地把小鳥啼鳴描繪出來,而對句呢,“蟬聲”比喻成“不弦琴”彈,更是生動而形象。師生的對句把壹幅春景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來了,對仗既工穩,又有趣。老師聽罷,放聲大笑,從此,就更加器重這孩子了。24板橋自壽聯鄭板橋,早年家貧,壹生只做過兩任知縣,為官清正,體察民情,因幫助農民打贏官司和辦理賑濟,得罪了權貴,而被罷官。他做官前後,都住在揚州賣畫。過六十壽誕時,他自己給自己寫了壹副壽聯: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余錢,甕有余釀,釜有余糧。取數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壹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這副對聯,寫得輕松愉快,灑落自在,是極為有趣的,傳神地表達出鄭板橋的風度和胸懷,以及老年的興趣和性格。25怎麽讀都行明代書畫家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與唐伯虎、文征明、徐禎卿被人譽為“江南四大才子”。他雖出身富戶,卻嫉惡如仇,看不起愛錢如命的財主們。壹年除夕,有個姓錢的財主,請他寫春聯,他滿口應承下來,存心奚落這個財主壹番,給大門寫了壹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財主看了氣得臉都發漲了,但又無可奈何。他越想越氣,到衙門裏告狀說祝枝山辱罵他。第二天,縣令派人傳來祝枝山,責問道:“錢家請妳寫對聯,妳為何辱罵他?”祝枝山笑著說:“大人差矣!讀書人無權無勢,豈敢罵人,我這裏明明寫的是吉慶之詞呀!”財主分辯道:“大人明察,他對聯上寫著'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這難道是吉慶之詞嗎?”縣令贊同地點點頭:“這分明是作踐人的。”祝枝山聽了哈哈大笑,道:“原來大人也不知春聯的念法,難怪信了錢家的話呢!”縣令問:“照妳說該如何念?”祝枝山念道: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財主和縣令聽了,目瞪口呆。過了好壹會兒,縣令才如夢初醒,訓斥錢財主:“無恥狂徒,不怪自己才疏學淺,倒把祝先生如此絕妙的吉慶之詞當作辱罵之語,還來欺騙本官,還不快給先生賠罪!”財主無奈,只得向祝枝山賠罪。不過,這春聯還是沒有貼,因為他越琢磨越覺得不是味兒。26彈棉花有壹天,祝枝山來到壹處江南小鎮,趕上有個大富人家大宴賓客。壹打聽,知道主人原是彈棉花起家的,苦心經營10年,才成了鎮上的首富。祝枝山出於好奇,也想進去看看。守門的見他衣著平常,以為是失意的秀才,沒讓他進去。正在這時,從裏面走出壹個儒生。這儒生以前見過祝枝山壹面,慌忙上前打躬作揖,並替主人把他請了進去。滿廳堂的文人學子,鄉裏名流,聽說江南才子祝枝山駕到,都趕忙站起來恭迎,主人更是歡喜不盡。酒過三巡,主人請祝枝山寫壹副對聯,準備掛在正堂之中。眾賓客也極力相請,想看看祝枝山寫字,壹飽眼福。祝枝山心中壹盤算,即刻寫成壹聯:三尺冰弦彈夜月壹天飛絮舞春風主人不識字,立刻讓人去裝裱。客人們倒看出來了:對聯說的是彈棉花,三尺冰弦,是彈弓,壹天飛絮,是棉花。可他們雖然知道祝枝山是譏笑主人彈棉花起家,誰敢在才子面前胡言亂語,只好偷偷壹笑,隨它去罷。27被裏的虱子有壹年夏天,祝枝山和壹位文友在街上漫步,路過壹個池塘,塘裏種著荷花。但見綠葉如蓋,魚兒都遊到荷葉下乘涼。祝枝山見景生情,出了個上聯:池中荷葉魚兒傘友人稱贊這對子出得好,形象生動,是很好的比喻。可如何對呢?壹擡頭,見壹戶人家屋檐下有個燕窩,恰好由壹網蛛絲擋著入口,立時有了下聯:梁上蛛絲燕子簾祝枝山也稱贊友人答對是很合適的。這時,就聽身後響起沙啞的聲音:被裏棉花虱子巢他們回頭壹看,是個老乞丐,臉上壹副麻木的神情。原來,乞丐聽到他們對對子,也根據自己的生活對了壹個。祝枝山很驚奇,乞丐中也有能人呵,不知為什麽落到如此地步。於是,他們倆把身上帶的碎銀子都給了乞丐,表示壹點心意。28擡不動了傳說有壹次祝枝山碰見了壹個叫徐子建的師爺。這位師爺自命不凡,傲氣十足,誇口說沒有能難住他的對子。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對子。祝枝山問:“誰出?誰對?”“當然是妳出,我對嘍!”師爺滿不在乎地說。祝枝山微微壹笑,說出上聯:三塔寺前三座塔徐子建壹聽:就這個呀,有什麽難的?張口對出:五臺山上五層臺師爺正催促出個新對子時,祝枝山說:“還沒完,我能加字。”“這有什麽?我也能填字。”祝枝山繼續說: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徐子建想都沒想,就說:五臺山上五層臺,臺……他說不下去了,總不能說五個“臺”字吧?祝枝山說了句:“'擡’不動了吧?”哈哈大笑,揚長而去。